《念奴娇 水仙》
时间: 2025-05-01 13:47: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水仙
作者:顾翎〔清代〕
沙明秋浦,作微茫淡月,波心轻坠。
罗袜凌波烟翠外,一种轻盈微步。
素艳凝霜,淡妆簪玉,浩质禁风露。
天然标格,那教青女相妒。
问谁洛水移来,筠帘榧几,绿影摇窗户。
独抱芳心尘不染,汲取秋泉重注。
嫩茁灵芽,香敷仙蕊,作计银壶贮。
伴子岁暮,冰魂冷到诗句。
白话文翻译:
在沙滩上,秋浦的水波在淡淡的月光下显得模糊而微弱,波心轻轻荡漾。
穿着罗袜的佳人站在烟雾缭绕的水面上,步伐轻盈而微妙。
她的白皙面容像凝霜般美丽,淡妆点缀着如玉的簪子,气质清雅,宛如禁锢在风露中的美丽。
她那天然的标志,怎能不让青女们妒忌呢?
我不禁问,谁把洛水的美丽移到这里?竹帘和榧树几何,绿影摇曳在窗户上。
我独自怀抱着芳香的心灵,毫无尘世的污染,汲取秋天的泉水来滋养自己。
嫩绿的芽儿生长茁壮,香气弥漫,像仙蕊一样,准备装入银壶中保存。
伴随着岁末的到来,冰冷的灵魂也融入了我的诗句中。
注释:
- 沙明秋浦:秋浦指的是秋天的河流,沙明指水面清澈明亮。
- 罗袜:指用丝绸制作的袜子,象征轻盈和优雅。
- 烟翠:形容水波上弥漫的薄雾,翠色如烟。
- 青女:指年轻的女子,通常是指美貌的女子。
- 洛水:古代传说中的洛水源头,象征美丽和灵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翎,清代词人,其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女性美为主,风格细腻而富有情感。他的诗在表现个人感情的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清代,描绘了水仙的美丽与清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与赞美。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水仙的优雅与清丽。诗人在开篇用“沙明秋浦,作微茫淡月”引入了自然景色,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基调。接着,诗人通过“罗袜凌波”描绘出水仙轻盈的身姿,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素艳凝霜”与“浩质禁风露”,不仅突出了水仙的美丽,也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全诗层层深入,从水仙的外在美逐渐转向内在的情感,表现出诗人对水仙的喜爱与赞叹。同时,诗人以“独抱芳心尘不染”表达了自身的清高与独立,体现出一种对世俗的超然态度。最后,诗人与水仙的结合不仅是对美的向往,也是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沙明秋浦:描写了秋季水面的清晰与宁静。
- 罗袜凌波:展现了水仙轻盈的姿态,给人以灵动的感觉。
- 素艳凝霜:形容水仙的脸庞洁白如霜,清丽动人。
- 天然标格:强调她的自然美,无法被模仿。
- 问谁洛水移来:表现出诗人对水仙来历的好奇与赞美。
- 独抱芳心尘不染:表达了对纯洁心灵的坚守。
- 嫩茁灵芽:象征着水仙的生机与活力。
- 伴子岁暮: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素艳凝霜”,将水仙的美比作霜的洁白。
- 拟人:如“绿影摇窗户”,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动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水仙的赞美,体现了自然之美与人之美的和谐结合,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纯洁和高洁心灵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浦:象征着宁静与清幽的环境。
- 水仙:代表着清丽脱俗的美。
- 冰魂:体现出诗人的高洁与孤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罗袜”主要指的是: A. 运动鞋
B. 丝绸袜子
C. 靴子
D. 拖鞋 -
“独抱芳心尘不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世俗的追求
B. 对纯洁心灵的坚守
C. 对财富的渴望
D. 对爱情的失望 -
诗中“嫩茁灵芽”是用来描绘: A. 水仙的外貌
B. 水仙的生机
C. 自然的风景
D. 诗人的内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顾翎的《念奴娇 水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女性的美丽,但顾翎更侧重于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内心的情感与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研究》
以上内容为《念奴娇 水仙》的详细解析和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