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皇帝挽歌词四首 其三》

时间: 2024-10-17 06:21:30

业大承宗祖,功成付子孙。

睿文诗播乐,遗训史标言。

节表中和德,方垂广利恩。

悬知千载后,理代数贞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业大承宗祖,
功成付子孙。
睿文诗播乐,
遗训史标言。
节表中和德,
方垂广利恩。
悬知千载后,
理代数贞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德宗皇帝的挽歌,诗人认为皇帝的成就和功业都是继承自祖宗,应该传承给后代。他的聪慧和才华使得诗歌和音乐流传广泛,留下的教导和训诫在历史中被铭记。皇帝的品德和节操在社会上树立了榜样,广泛带来了恩惠。诗人希望在千年之后,人们依然能理解和尊重他的治国理政之道。

注释:

  1. 业大:指伟大的业绩。
  2. 承宗祖:承接宗族的根基。
  3. 功成:指功业完成。
  4. 睿文:聪慧的文采。
  5. 诗播乐:诗歌和音乐广泛流传。
  6. 遗训:留给后人的教导。
  7. 节表:道德标准。
  8. 中和德:中和的品德。
  9. 广利恩:带来广泛的恩惠。
  10. 悬知:悬而未决的了解。
  11. 千载:千年。
  12. 理代:治国之道。
  13. 数贞元:数代的贞元时期。

典故解析:

  • 贞元:是唐代德宗皇帝的年号,诗中提及的“数贞元”意指希望后人能延续其治国理政的理念。
  • 中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平衡与和谐,是德宗所推崇的治国之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歌通俗易懂,深受后世喜爱。白居易的诗风清新自然,关注民生,常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创作背景:

《德宗皇帝挽歌词四首》是白居易为了哀悼唐德宗而作,表达了对其治国理念和个人品德的敬仰与怀念。德宗时期,国家经历了不少变故,白居易希望通过诗歌传达对德宗的追思以及对后世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白居易对德宗皇帝的深切怀念与感慨,通过对皇帝成就的总结和对后代的寄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治国之道的向往。诗中开篇提到“业大承宗祖”,直接引入了皇帝的的伟大成就,表明这一成就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个宗族的荣耀。紧接着“功成付子孙”,则是强调了这一功业的传承,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

诗中“睿文诗播乐,遗训史标言”写出了德宗的文化成就,表明其才华横溢,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既是对德宗个人的赞美,也是对其治国理政的认可。后文提到“节表中和德”,则更进一步地强调了德宗的道德风范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最后两句“悬知千载后,理代数贞元”,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希望后人能够继承和发扬德宗的治国理政理念,延续其理想。

整首诗用词严谨,意蕴深远,既表露了诗人对德宗的悼念之情,也反映了对社会和国家未来的美好希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业大承宗祖:强调皇帝的伟大业绩来源于祖辈的传承。
  2. 功成付子孙:意味着这些成就需要传承给后代。
  3. 睿文诗播乐:赞美皇帝的聪慧和文学成就,使得诗歌和音乐得以广泛传播。
  4. 遗训史标言:指留给后代的教诲和历史上的标志性言辞。
  5. 节表中和德:强调皇帝的道德和节操是社会的楷模。
  6. 方垂广利恩:指出皇帝的治国之道造福了众人。
  7. 悬知千载后:希望在未来的千年后,仍能被后人铭记。
  8. 理代数贞元:期盼后人能够继续发扬德宗时期的治国理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业大”“功成”、“睿文”“遗训”,形成整齐的对称结构。
  • 比喻:通过“承宗祖”、“付子孙”来隐喻历史的延续和责任的传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德宗皇帝的追思与赞美,强调了其对国家的贡献和道德榜样的作用,同时寄托了对后世的期望,希望能继续发扬光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成就和责任。
  • :代表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 :象征品德与道义。
  • :象征仁政和众人的福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德宗”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2. 填空题:诗中提及的“睿文诗播乐”意指皇帝的____

  3. 判断题:诗人希望后代能够继续德宗的治国理念。(对/错)

答案:

  1. A. 唐代
  2. 聪慧;文化成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的挽诗对比:白居易的挽歌更侧重于对皇帝德行的赞美,而杜甫的挽诗则更倾向于对社会苦难的同情与反思,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不同关注点与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集》
  • 《唐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