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同州寒食干坑会后闻杨工部欲到知予与》

时间: 2025-01-09 23:19:50

往来东道千余骑,新旧西曹两侍郎。

家占冬官传印绶,路逢春日助恩光。

停留五马经寒食,指点三峰过故乡。

犹恨干坑敷水会,差池归雁不成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往来东道千余骑,新旧西曹两侍郎。
家占冬官传印绶,路逢春日助恩光。
停留五马经寒食,指点三峰过故乡。
犹恨干坑敷水会,差池归雁不成行。

白话文翻译:

在东道上往来的人马有千余骑,新旧两位侍郎都在西曹任职。
我的家中占有冬官的传印和绶带,路上恰逢春日,助我享受恩光。
我停留在五马驿,恰逢寒食节,指点着三峰,想念故乡。
我犹然恨那干坑的水会,归来的大雁却无法成行。

注释:

  • 东道:指东边的道路。
  • :指骑马的人。
  • 侍郎:古代官职,负责侍奉朝廷。
  • 冬官:冬季任职的官职。
  • 印绶:印章和绶带,象征官职。
  • 五马:指五马驿,是一个驿站的名称。
  • 寒食:传统节日,禁止生火做饭。
  • 三峰:指代诗人故乡的山峰。
  • 干坑:可能指一个地名。
  • 归雁:归来的大雁,象征着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关注民生疾苦,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创作背景:

《和杨同州寒食干坑会后闻杨工部欲到知予与》作于唐代寒食节前后,诗人以寒食节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期待。诗中提到的“干坑”水会,似乎是指与友人相聚的场合,但由于归雁不成行,流露出诗人对相聚的遗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东道上的骑行与寒食节的节庆气氛,传递出作者对故乡、亲人及友人的深切思念。诗人用“往来东道千余骑”开篇,展现了一幅热闹的场景,之后转至两位侍郎的职务,暗示出作者在官场中的地位与经历。而“家占冬官传印绶”则透露出白居易的自豪与成就。接着,诗人通过“停留五马经寒食”来表达对节日的参与和对故乡的向往,尤其是“三峰”的提及,令人感受到深厚的乡情。最后,诗人以“犹恨干坑敷水会,差池归雁不成行”作结,表现出对未能相聚的无奈与失落,反映出深刻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往来东道千余骑:描绘了热闹的旅途景象,展示出节日的热闹与生机。
  2. 新旧西曹两侍郎:提及两位官员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的关注与思考。
  3. 家占冬官传印绶:表明自己的身世与地位,反映出个人的成就感。
  4. 路逢春日助恩光:春日的到来象征着希望和生机,暗示着人情的温暖。
  5. 停留五马经寒食:结合节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6. 指点三峰过故乡:通过景物引发乡愁,情感更加深厚。
  7. 犹恨干坑敷水会:对未能和友人相聚的遗憾,表现出孤独感。
  8. 差池归雁不成行:以归雁作比,象征着不能归家的无奈与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往来东道千余骑”,“新旧西曹两侍郎”,前后句结构相对,形成对比。
  • 象征:归雁象征着思乡、归属与团圆。
  • 意象:三峰、寒食等意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深厚。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节日的热闹与对故乡、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情的深刻反思与感慨,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乡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道:象征着旅途与生命的历程。
  • 春日: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五马:驿站的意象,象征着人际交往与生活的繁忙。
  • 三峰:故乡的象征,体现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
  • 归雁:象征着归属与团圆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白居易
    • D. 王维
  2. “犹恨干坑敷水会”中的“干坑”最可能指什么?

    • A. 一种水鸟
    • B. 一处聚会的地点
    • C. 一个地名
    • D. 一种节日
  3. 诗中提到的“三峰”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事业
    • C. 故乡
    • D. 春天

答案:

  1. C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白居易 vs. 杜甫
    • 白居易的作品更注重情感的表达与生活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常常关注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苦难。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但白居易更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历史与社会的背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