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枝妓》
时间: 2025-01-26 01:50: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柘枝妓》
白居易 〔唐代〕
平铺一合锦筵开,
连击三声画鼓催。
红蜡烛移桃叶起,
紫罗衫动柘枝来。
带垂钿胯花腰重,
帽转金铃雪面回。
看即曲终留不住,
云飘雨送向阳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华丽的宴会,锦缎的筵席铺开,三声鼓声催促着乐曲的开始。红色蜡烛的光辉照亮了桃叶,紫色的罗衫轻轻摇动,掀起了柘枝的乐器。身着华丽服饰的女子,腰间悬挂着金属饰物,头上的金铃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摇晃。尽管我们在观看演出,但曲子一旦结束,便无法再留住那美妙的时光,只有云朵和细雨送走了这一切,仿佛在向阳台告别。
注释:
- 平铺一合锦筵开:形容宴席的铺设,"合"指的是合在一起的筵席,"锦筵"代表华美的筵席。
- 连击三声画鼓催:鼓声催促演出开始,"画鼓"是装饰性鼓。
- 红蜡烛移桃叶起:红色蜡烛的光照亮了桃叶,暗示宴会的温馨与热烈。
- 紫罗衫动柘枝来:紫色的衣衫轻轻摇动,柘枝为一种乐器,表示女子在演奏。
- 带垂钿胯花腰重:女子华丽的装饰,"钿"为金属装饰,"花腰"指的是花纹的腰带。
- 帽转金铃雪面回:帽子上的金铃随着动作摇晃,"雪面"可能形容女子的脸庞洁白。
- 看即曲终留不住:观看之际,乐曲已然结束,感叹时间的流逝。
- 云飘雨送向阳台:云和雨仿佛在送别,象征着离别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作品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尤其擅长抒写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柘枝妓》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那时社会繁荣,歌舞妓乐盛行,诗人通过此诗描绘当时的娱乐文化,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柘枝妓》是一首描写宴会和歌舞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宴会的热烈氛围和女子的美丽风采。开头几句便交代了宴会的场景,华丽的筵席和鼓声的催促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接着,红蜡烛和紫罗衫的描写,展现了视觉的美感和温馨的氛围。在对女子的描写上,诗人使用了大量的细节,如“带垂钿胯花腰重”,形象地展现了女子的华丽服饰和优雅姿态。最后两句则转折而来,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惋惜,"曲终留不住"意在感叹美好瞬间的易逝,"云飘雨送"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整首诗既有细致的生活描写,又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体现了白居易对人世无常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铺一合锦筵开:宴席华美地铺开,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 连击三声画鼓催:鼓声的频繁敲击催促着演出开始,增添了紧迫感。
- 红蜡烛移桃叶起:蜡烛的光辉映照着桃叶,增添了温暖与浪漫。
- 紫罗衫动柘枝来:女子的舞动与乐器的声响交织,展现了美丽的画面。
- 带垂钿胯花腰重:细致描绘女子的服饰,突显其华贵与优雅。
- 帽转金铃雪面回:金铃的摇晃与女子的美丽面庞相映成趣。
- 看即曲终留不住:观赏之时,乐曲已然结束,令人感到惋惜。
- 云飘雨送向阳台:云雨仿佛在送别这一切,加深了离别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飘雨送”用云和雨比喻离别的情景。
- 对仗:如“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展现了工整的对仗。
- 拟人:如“云飘雨送”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增强了情境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宴会的欢愉与女子的美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瞬间流逝的感慨,折射出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锦筵:象征华丽的生活和宴会的繁华。
- 红蜡烛:代表温暖、浪漫和欢庆的气氛。
- 紫罗衫:象征女子的美丽与优雅,传达出对女性魅力的赞美。
- 柘枝:乐器,代表音乐与艺术的美好。
- 云雨:象征离别与无常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柘枝妓》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宋代
B) 唐代
C) 元代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红蜡烛”象征什么? A) 离别
B) 温暖和浪漫
C) 悲伤
D) 战争 -
“看即曲终留不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惋惜
C) 愤怒
D) 满足
答案:
- B) 唐代
- B) 温暖和浪漫
- B) 惋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惆怅。
- 李白的《将进酒》: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欢乐。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柘枝妓》:两者都描绘了音乐与女性的美,但《琵琶行》更多的是对人生苦乐的深刻思考,而《柘枝妓》则聚焦于宴会的欢愉与瞬间的流逝。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