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默默守柴荆,人间事颇更。
病方知养性,贫始欲谋生。
尚有狂奴态,元无老婢声。
迩来尘虑尽,勿怪小诗清。
白话文翻译:
默默地守着柴荆,世间的事情变得颇多。
生病时才懂得养生之道,贫穷时才开始着手谋生。
心中尚存狂妄的态度,耳边却没有老仆的声音。
最近尘世的烦恼已尽,别怪我这首小诗清淡。
注释:
字词注释:
- 柴荆:指柴草和荆条,象征贫困的生活。
- 养性:调养身心,保持健康。
- 狂奴态:指一种狂妄、自得的态度。
- 老婢:指年老的女仆,象征地位的低微与家庭的繁忙。
- 尘虑:世俗的忧虑,烦恼。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季真,号天池,南宋著名诗人,崇尚理学,作品多表现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邃的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刘克庄晚年,生活中遭遇贫病,心境亦随之沉淀,反映出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与对人世纷扰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贫病》是一首充满哲理与人文思考的诗作,展现了刘克庄在贫病交加之际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作者以“默默守柴荆”描绘了自己贫困的生活状态,柴荆象征着艰辛与困顿,同时也暗示着对质朴生活的坚守。在接下来的“病方知养性,贫始欲谋生”中,作者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生病不仅是肉体的折磨,更是心灵的启迪,让他深刻明白养生之道。
“尚有狂奴态,元无老婢声”则展现了作者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保持的一种狂放的精神状态,尽管生活困苦,却不失自我的尊严和气节。最后一句“迩来尘虑尽,勿怪小诗清”更是传达出一种洒脱的态度,面对尘世烦恼的消散,诗人选择以简淡的诗篇记录这一切,体现出对生活的淡然与超然。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读来令人深思,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默默守柴荆:静静地守着贫困的生活,隐喻着对贫困的无奈与接受。
- 人间事颇更:世间的事情纷繁复杂,反映出对人世间变化的敏感。
- 病方知养性:生病时才意识到身体的需要,强调了健康的重要性。
- 贫始欲谋生:贫穷的状态让人不得不考虑生计,体现生存的压力。
- 尚有狂奴态:即使在困境中,内心依然保持一种狂放不羁的状态。
- 元无老婢声:生活中缺少繁杂的琐事与喧嚣,意味着一种宁静。
- 迩来尘虑尽:最近的烦恼消散,表现出一种心境的平和。
- 勿怪小诗清:不必对这首清淡的诗作感到奇怪,反映出作者的心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病”与“贫”的对比,强调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觉悟。
- 隐喻:柴荆隐喻贫困的生活状态,狂奴态则象征心理状态的反差。
- 反语:最后一句用清淡的诗句,反映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带有自嘲意味。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通过对贫病生活的真实描绘,反映出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健康的珍视及对世俗烦恼的超然态度,传达出一种清新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柴荆:象征贫困与艰辛,体现出诗人的生活状态。
- 病:代表身体的脆弱,也象征心灵的启迪。
- 狂奴态:表现出一种不羁与坚持的精神状态。
- 老婢:象征着家庭的繁忙与社会地位的低微。
- 尘虑:指世俗的烦恼,强调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克庄
- D. 白居易
- 答案:C
-
“病方知养性”中的“养性”指的是什么?
- A. 养动物
- B. 养生保健
- C. 养家糊口
- D. 养儿育女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狂奴态”是指?
- A. 处于贫困状态的人
- B. 保持自我尊严的态度
- C. 失去理智的人
- D. 乐于助人的人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贫病》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有着对贫穷生活的描绘,但刘克庄更强调内心的觉悟与超然,而陶渊明则着重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田园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人的作品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典诗词的深刻解读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