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二首》

时间: 2025-02-04 15:35:13

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闹未知。

游女归来坠一珥,邻翁看罢感牵丝。

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二首
——刘克庄

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闹未知。
游女归来坠一珥,邻翁看罢感牵丝。
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

白话文翻译:

在空荡荡的小巷中,大家都出来嬉戏,烛光闪烁,仿佛是放灯笼的时刻。山中有位老人刚刚醒来,不知棚上大家在喧闹些什么。游女归来时掉落了一只耳环,邻居翁看完后感慨万千。可怜那些朴素的姑娘们,并非她们的罪过,如今薄俗的风气已经蔓延到多少地方了。

注释:

  • 空巷:指的是没有人经过的小巷。
  • :嬉戏,游戏。
  • 烛光:蜡烛的光亮,这里形容节日的热闹。
  • 游女:游玩、嬉戏的女子。
  • 坠一珥:掉落了一只耳环。
  • 邻翁:邻居的老者。
  • 可怜朴散:可怜那些朴素的姑娘们。
  • 薄俗:指的是风俗的浅薄,缺乏深度和内涵。

典故解析:

“薄俗如今几偃师”中的“偃师”指的是一种古代的风俗习惯,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当下风气的无奈与感慨,反映出社会风气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子弘,号天池,宋代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动荡,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有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风气日渐浮躁的时期。诗人在祥应庙的游乐场景中,感受到欢乐背后人们的迷惘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热闹的场景,表现了人们在欢乐中的无知与无奈。诗中提到的“空巷无人尽出嬉”,首先呈现出一种孤独与静谧的对比,随后转入人们的嬉戏与欢闹,显示出节日的热烈氛围。然而,这种欢乐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诗人通过对游女的同情,表达了对当今薄俗风气的不满与忧虑。整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对比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洞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空巷无人尽出嬉:描述了在安静的小巷里,大家都出来玩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2. 烛光过似放灯时:烛光闪烁,营造出热闹的节日气氛。
  3. 山中一老眠初觉:在山中有位老者刚刚醒来,象征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
  4. 棚上诸君闹未知:棚子上的人们在热闹,但老者却对此一无所知。
  5. 游女归来坠一珥:游玩归来的女子掉落耳环,暗示着她的失落与无奈。
  6. 邻翁看罢感牵丝:邻居老者看完这一幕,心中感慨,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情感的牵绊。
  7. 可怜朴散非渠罪:对这些纯朴的姑娘表示同情,认为她们并没有错。
  8. 薄俗如今几偃师:批评当下社会风气的变迁,反映出对传统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比:开头的“空巷”与后面的“嬉”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静与动的反差。
  • 拟人:通过“感牵丝”使得情感更为生动。
  • 象征:耳环的掉落象征着失去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欢乐场景的描绘,反映出社会风气的浮躁与人们内心的无奈,表现出对传统美德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忧虑。

意象分析:

  • 空巷:象征孤独与静谧。
  • 烛光:象征热闹与欢乐。
  • 游女:象征年轻与失落。
  • 邻翁:象征智慧与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空巷无人尽出嬉”中的“嬉”是什么意思?

    • A. 悲伤
    • B. 嬉戏
    • C. 安静
    • D. 旅行
  2. 诗中提到的“游女”掉落了什么?

    • A. 一只鞋
    • B. 一只耳环
    • C. 一条裙子
    • D. 一个包
  3. 诗人对当下社会风气的看法是?

    • A. 赞同
    • B. 不满
    • C. indifferent
    • D. 不知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竹里馆》——王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为关注社会风气的变迁与人心的变化,而李白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与自然景色的描写。两者在风格上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