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杂诗 其九》

时间: 2025-01-11 08:19:08

他时旄节总书生,军覆潼关国已倾。

造膝主臣徒对泣,同心兵贼久输平。

犹驰铁券封诸将,虚拟铜车指旧京。

闻道榆林俱斗死,至今磷火遍荒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他时旄节总书生,
军覆潼关国已倾。
造膝主臣徒对泣,
同心兵贼久输平。
犹驰铁券封诸将,
虚拟铜车指旧京。
闻道榆林俱斗死,
至今磷火遍荒城。

白话文翻译:

将来有一天,旄节(指军旗)也会落到书生手中,
军队覆灭于潼关,国家已然倾覆。
当主臣们坐在一起,眼泪流淌,
同心协力的士兵与贼寇却早已失去平静。
仍然将铁券(指军令)传给诸将,
而虚幻的铜车(指旧京)却无法指引我们。
听说榆林的战斗已死伤殆尽,
至今磷火(指战火的余烬)遍布荒城。

注释:

字词注释

  • 旄节:古代军旗,象征军队的指挥和荣耀。
  • 潼关:古代重要的关口,位于今陕西省,曾是多次战争的战略要地。
  • 造膝:坐在一起,形容亲近的关系。
  • 兵贼:指的是正义的军队和叛贼。
  • 铁券:古代的军令或诏书。
  • 铜车:象征旧京城,即南京,指代昔日的辉煌。
  • 榆林:地名,曾是战斗的地方。
  • 磷火:指战火的余燼。

典故解析

  • 潼关之战: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象征着国家的衰败。
  • 铜车:古代的铜制车象征着权力和荣耀的象征,暗指对旧日辉煌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之遴(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涉及历史、战争与时事,风格沉郁,富有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国家动荡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亡、战争带来的人心惶惶和对旧日荣光的怀念,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思考。

诗歌鉴赏:

《燕京杂诗 其九》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悲剧色彩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战争的回忆和对国家覆灭的感叹,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开篇以“旄节总书生”设问,暗示未来的变化与无奈,接着直接指出国家的覆灭,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的紧迫感。诗中“犹驰铁券封诸将”一联,表现出对旧有制度的无奈与对士兵忠诚的期待,尽管已然失去平静,但仍然希望能有所作为。最后以“至今磷火遍荒城”收尾,带出一种深重的忧伤与叹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严谨,表现出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他时旄节总书生”:未来的某一天,军旗或许会落入书生之手,预示着权力的转移。
  2. “军覆潼关国已倾”:潼关之战的失败导致国家的灭亡,暗示历史的悲剧。
  3. “造膝主臣徒对泣”:主臣们聚在一起,因国家的覆灭而感伤落泪。
  4. “同心兵贼久输平”:虽然士兵与贼寇同心,但已久失去和平。
  5. “犹驰铁券封诸将”:即使国家动荡,仍要向将领下达命令。
  6. “虚拟铜车指旧京”:旧日的辉煌无法再现,象征着对过去的怀念。
  7. “闻道榆林俱斗死”:榆林的战斗惨烈,死伤无数,表现战争的残酷。
  8. “至今磷火遍荒城”:战火的余烬仍在荒城中,暗示战争的持久影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铜车”比作旧日的权力和繁荣。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悲惨的历史为背景,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旧日辉煌的怀念,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人心惶惶和无奈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旄节:象征军队的荣耀与权力。
  • 潼关:历史沧桑的象征。
  • 磷火:象征战火带来的苦难与后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旄节”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军队的荣耀
    • C. 国家兴旺
    • D. 书生的智慧
  2. “至今磷火遍荒城”中“磷火”指的是什么?
    • A. 光辉的未来
    • B. 战火的余烬
    • C. 喧闹的庆典
    • D. 和平的象征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对比杜甫《春望》中的忧国忧民情感与陈之遴诗中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均反映了历史的悲剧,诗风却各有不同,杜甫更为直白,陈之遴则含蓄而沉郁。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