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杂诗 其二》
时间: 2025-01-11 08:17:08意思解释
燕京杂诗 其二
原文展示
未歌玉树已亡陈,不筑阿房亦覆秦。
一旅卒然挥白梃,九州强半著黄巾。
求为黔首悲龙种,别有蛾眉辱马尘。
痛忆文皇南下日,大廷幽谷尽忠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未曾歌唱的玉树已然陨落,连阿房宫也未建就已覆灭了秦朝。一支士兵突然挥动白色的棒子,九州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披上了黄巾之服。想要为那些可怜的百姓感到悲伤,似乎还有另外的蛾眉被马尘所玷污。痛苦地回忆起文皇南巡的日子,那时大庭广众中都是尽忠的臣子。
注释
- 玉树:指的是陈朝的皇族,象征着繁华的王朝已逝去。
- 阿房:阿房宫,秦朝著名的宫殿,象征着秦朝的奢华与腐败。
- 白梃:指的是士兵的武器,象征着动乱与战乱。
- 黄巾:指的是黄巾军,代表着农民起义。
- 黔首:指的是百姓,常用来表达对民众的同情。
- 龙种:指的是皇族或贵族。
- 蛾眉:形容美丽的女子,此处暗指被耻辱覆盖的美丽。
- 文皇:指汉文帝,象征着明君之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之遴,明代诗人,以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而著称。其作品常常揭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不公,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创作背景
《燕京杂诗》系列是陈之遴在金陵寓居期间创作的,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惶惶。在明末清初之际,战乱频仍,人民苦不堪言,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百姓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采用了历史典故与现实现象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开篇的“未歌玉树已亡陈”不仅道出了陈朝的覆灭,也暗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诗人通过“阿房”与“白梃”的对比,揭示了奢华与暴力的交织,表现出对历史教训的警醒。
“九州强半著黄巾”一句,诗人提及黄巾军起义,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表达了对平民悲剧的深切同情。接下来的“求为黔首悲龙种”,则揭示了诗人对统治阶层的批判与对平民百姓的关怀,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最后的“痛忆文皇南下日”则唤起了人们对明君之治的怀念,反映了人们对良好治国理政的向往与希望。整首诗情感丰富,结构严谨,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歌玉树已亡陈:未曾吟唱的乐声,象征着陈朝的繁华已消逝。
- 不筑阿房亦覆秦:即使没有建造阿房宫,秦朝也因内外困扰而覆灭。
- 一旅卒然挥白梃:士兵挥舞武器,暗示突如其来的战争。
- 九州强半著黄巾:大部分地区因战乱而披上了起义的标志。
- 求为黔首悲龙种:希望为百姓感到悲伤,强调对无辜者的同情。
- 别有蛾眉辱马尘:美好的事物被战争的尘埃所玷污。
- 痛忆文皇南下日:怀念汉文帝南巡的盛世,表达对忠臣的怀念。
- 大廷幽谷尽忠臣:在那时,忠臣遍布,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历史的对比,强调了朝代的兴衰。
- 象征:利用“玉树”、“阿房”等具象的符号,承载深层的历史意义。
- 暗示:通过黄巾的出现,暗示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的回望,表达了对社会动乱的深刻反思与对普通百姓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理想治国理政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责任感与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树:象征王朝的繁荣与灭亡。
- 阿房:奢华的象征,代表了权力的腐败。
- 黄巾:象征起义与动乱,代表着民众的苦难。
- 蛾眉:美丽的象征,暗示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未歌玉树已亡陈”中的“玉树”指的是哪个朝代?
- A. 汉朝
- B. 陈朝
- C. 秦朝
-
诗中提到的“黄巾”代表了什么?
- A. 统治阶层
- B. 农民起义
- C. 战争的胜利
-
“痛忆文皇南下日”中的“文皇”指的是哪位皇帝?
- A. 汉武帝
- B. 汉文帝
- C. 唐太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乱与百姓苦难的深切关怀。
- 《登高》王之涣:同样具有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陈之遴《燕京杂诗》:两者均表达了对国家沦亡与百姓困苦的深切同情,但杜甫更多地从个人感情出发,而陈之遴则更注重历史的反思与警示。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文学史》
- 《古诗词的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