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小园 其一》
时间: 2025-01-10 19:28: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园十亩宽,落落数间屋。
春草无秽滋,寒花有余馥。
闭户养老母,拮据市粱肉。
大儿执鸾刀,缕缕切红玉。
次儿拾柴薪,细火煨陆续。
烟飘豆架青,香透疏篱竹。
贫家滋味薄,得此当鼎饱。
弟兄何所餐,宵来母剩粥。
白话文翻译:
这小园有十亩地,散落着几间房屋。
春天的草没有污秽滋生,寒冬的花朵却香气四溢。
我闭门在家照顾年迈的母亲,生活拮据,只能去市场买些粗粮和肉。
大儿子拿着刀,细细切割着肉块,像红玉般的美味。
次子在拾取柴火,细火慢慢炖煮着。
烟雾飘散在豆架上,香气透过稀疏的篱笆和竹子。
贫穷家庭的滋味本就清淡,能有这样的食物算得上是丰盛。
兄弟们吃什么呢,晚上只剩下母亲做的粥。
注释:
- 落落:形容房屋分散的样子。
- 无秽滋:指春草生长得很好,没有污秽。
- 拮据:指生活困窘,经济条件差。
- 鸾刀:指一种刀,通常用来切割肉类。
- 红玉:比喻肉色鲜艳。
- 煨陆续:指慢慢煮熟食物。
- 鼎饱:形容丰盛的食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民生的关注而闻名,作品多描绘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
创作背景:郑燮在清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通过个人的家庭生活描绘出当时贫困家庭的真实情景,表达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母亲的孝心。
诗歌鉴赏:
《李氏小园 其一》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诗作,展现了作者的家庭生活和对母亲的关爱。全诗通过小园的描写,展现了家庭的简单与温馨。十亩小园的环境描写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虽然生活贫困,但其中却蕴含着浓厚的亲情和生活的希望。
诗中提到“春草无秽滋,寒花有余馥”,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美好,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随着诗歌的推进,郑燮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写,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大儿子切肉、次儿拾柴,体现了家人之间的默契。
“贫家滋味薄,得此当鼎饗”,虽然生活清苦,但能有温暖的家和可口的饭菜,已经是难得的幸福。最后一句“弟兄何所餐,宵来母剩粥”则深刻揭示了贫困家庭的艰辛,母亲的爱在于她的付出,尽管生活困窘,依旧充满温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园十亩宽,落落数间屋:描述小园的大小与屋子的分散,营造出一种恬静的乡村气氛。
- 春草无秽滋,寒花有余馥:春草生长茂盛,花香扑鼻,表现出自然的美好。
- 闭户养老母,拮据市粱肉:表示作者在家中照顾年迈母亲,经济条件拮据。
- 大儿执鸾刀,缕缕切红玉:大儿子在细心切割肉,展现出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 次儿拾柴薪,细火煨陆续:次子忙于拾柴,慢慢煮食,体现家庭的共同劳动。
- 烟飘豆架青,香透疏篱竹:烟雾和香气描绘出一幅温馨的生活场景。
- 贫家滋味薄,得此当鼎饗:虽然生活贫穷,但能有这样的食物已是满足。
- 弟兄何所餐,宵来母剩粥:弟兄们的饮食困境,突显出贫困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红玉”比喻肉的鲜美。
- 对仗:如“切红玉”与“煨陆续”,形成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贫困家庭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母亲的孝心和对家庭温情的珍视,展现了在艰难生活中依然坚守的亲情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园:象征家庭的温馨与安宁。
- 春草、寒花:代表自然的生命力与美好。
- 鸾刀、红玉:象征着生活的美味和家庭的团聚。
- 柴薪、细火:象征着家庭的日常劳动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草”象征着什么? A. 贫穷
B. 生机与希望
C. 自然的美 -
“弟兄何所餐”一句反映了什么? A. 兄弟之间的和睦
B. 生活的困苦
C. 对美食的追求 -
郑燮的生平属于哪个朝代? A. 明代
B. 唐代
C. 清代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可将《李氏小园 其一》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进行对比,两个作品均描绘了理想化的乡村生活,但郑燮更侧重于生活的真实与亲情,而陶渊明则以梦幻色彩描绘出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郑燮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郑板桥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