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范县城东楼》

时间: 2025-01-25 18:17:29

独上秋城望,高楼出晓烟。

西风漳邺水,旭日鲁邹天。

过客荒无馆,供官薄有田。

时平兼地僻,何况又丰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上秋城望,高楼出晓烟。
西风漳邺水,旭日鲁邹天。
过客荒无馆,供官薄有田。
时平兼地僻,何况又丰年。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登上秋天的城楼眺望,晨雾中高楼若隐若现。
西风吹拂着漳水和邺水,旭日映照着鲁国与邹国的天空。
过路的旅客在这里没有旅馆可住,供给官员的田地也少得可怜。
如今正值太平,加上这里偏僻,难免又是一个丰收的年头。

注释:

  • :独自,单独。
  • 秋城:指秋季的城市,象征着萧瑟的景象。
  • 高楼:指高大的楼阁,象征着视野开阔。
  • 晓烟:清晨的雾气或烟雾。
  • 西风:指从西方吹来的风,通常带有秋冬的气息。
  • 漳邺水:漳水和邺水,均为古代地名,象征着历史与文化。
  • 过客:路过的旅人。
  • 荒无馆:没有旅馆可住,形容地方偏僻。
  • 供官薄有田:供养官员的田地很少,反映了地方的贫困。
  • 时平:国家太平安宁的时期。
  • 丰年:丰收的年份,象征着富足。

典故解析:

“漳水”与“邺水”均为历史上著名的水域,涉及到多位古代文人及历史事件。鲁国与邹国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代表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其作品风格独特,常以自然景物和社会民生为题材,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社会相对平稳的时期。作者在登楼远眺时,感受到自然的美与人世的冷暖,表达了对地方荒凉与丰收的感慨。

诗歌鉴赏:

《登范县城东楼》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在高楼上眺望的情景。诗人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到秋城的景色,晨雾中高楼的轮廓似乎显得更加苍凉,映衬出秋季的萧瑟。西风的吹拂带来了一丝凉意,诗人借此引入了漳水与邺水的意象,体现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地理的认知。同时,诗中提到的“过客荒无馆”,则揭示了地方的偏僻与贫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融入了对人世间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作者在“时平兼地僻”一句中,指出虽然国家太平,但地方偏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进一步引发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思考。最后的“何况又丰年”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展现了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上秋城望:诗人独自登上秋天的城楼,表示孤独与沉思。
  • 高楼出晓烟:晨雾中高楼隐约可见,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西风漳邺水:西风吹动水面,诗人以水代表着历史与文化。
  • 旭日鲁邹天:晨曦照耀着鲁国和邹国,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过客荒无馆:描绘了地方的荒凉,给过路旅客带来的困扰。
  • 供官薄有田:反映了地方经济的困境,官员的生活条件也不佳。
  • 时平兼地僻:表明虽然国家安定,但地方偏僻依然存在问题。
  • 何况又丰年:最后一句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楼与晨雾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水、风、日等自然元素的运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楼:象征着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寄托。
  • 晓烟:代表了清晨的宁静与淡淡的忧伤。
  • 西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
  • 漳邺水: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
  • 丰年:象征着希望和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级别地”是指哪个季节?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2. 诗中“过客荒无馆”意指什么? A. 旅馆很豪华
    B. 旅客没有地方可住
    C. 有很多旅客
    D. 旅馆生意兴隆

  3. “何况又丰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悲观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现在的无奈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郑燮的《登范县城东楼》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以登楼为题,前者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后者则强调自然景色的壮丽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但在主题上又有异曲同工之处。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郑燮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