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市》
时间: 2025-01-27 03:53: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蚕市
作者: 苏辙
枯桑舒牙叶渐青,新蚕可浴日晴明。
前年器用随手败,今冬衣着及春营。
倾囷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种生。
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鉏镈资男耕。
空巷无人斗容冶,六亲相见争邀迎。
酒肴劝属坊市满,鼓笛繁乱倡优狞。
蚕丛在时已如此,古人虽没谁敢更。
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
白话文翻译:
枯萎的桑树发芽,叶子渐渐变绿,新蚕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可以沐浴。
前年制作的器具很快就坏了,今年冬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春天的营生也在进行。
倾倒仓里的剩余粮食,卖掉它,买来箔子回家准备种植。
不仅仅是箱子和篚子供给妇女使用,还有锄头和镰刀供男人耕作。
空荡荡的巷子里没有人争斗,亲戚见面都争相邀请。
酒席丰盛,坊市热闹,鼓声和笛声混杂,唱和声嘹亮。
在蚕丛的日子里已经如此,古人虽然不在,但无人敢改变这种景象。
异地没有见过古老的风俗,只有在陌上可以听到吹笙的声音。
注释:
- 枯桑:指干枯的桑树。
- 舒牙:舒展、展开。
- 器用:指器具、用具。
- 倾囷:倾倒囤积的粮食。
- 箔:指薄片,与种植有关的器具。
- 鉏镈:指农具,鉏是耕地的工具,镈是收割的工具。
- 斗容冶:指斗殴争斗。
- 倡优:表演者,歌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苏轼的弟弟,擅长诗词、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生活为题材。苏辙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也因其诗文而被后世传颂。
创作背景:
《蚕市》创作于宋代,正值农耕社会的繁荣时期。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蚕丝产业逐渐兴起,诗中描绘了蚕市的繁忙景象和农人生活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富足。
诗歌鉴赏:
《蚕市》一诗从细腻的生活细节出发,展现了宋代农村的繁荣景象与人际关系的温暖。诗人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出桑树发芽、阳光明媚的新蚕沐浴画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接着,诗人通过对前年器用逐渐败坏、今冬衣着和春天营生的描写,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变化与发展。
诗中提到的“倾囷计口卖余粟”,揭示出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勤劳与智慧。他们不仅为家庭的生活提供保障,还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尤其是“不惟箱篚供妇女,亦有鉏镈资男耕”,表现出男女共同劳动的和谐图景。
在这幅热闹的“蚕市”图中,诗人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亲戚间的温情与社区的繁荣,酒肴满桌,鼓笛声声,尽显生活的美好与欢乐。最后一句“异方不见古风俗,但向陌上闻吹笙”,则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缅怀与思考,似乎在暗示着历史的变迁与风俗的演变。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又流露出对过去的追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枯桑舒牙叶渐青:描绘桑树新叶萌发,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新蚕可浴日晴明:新蚕在晴朗的日子里舒展,传达出生活的美好。
- 前年器用随手败:反映出物品的易损性,生活的变化。
- 今冬衣着及春营:展示农民生活的逐步改善。
- 倾囷计口卖余粟:表明农民聪明地利用剩余的粮食。
- 买箔还家待种生:体现了农民的勤奋与对未来的规划。
- 不惟箱篚供妇女:强调男女共同参与经济活动。
- 亦有鉏镈资男耕:展示了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 空巷无人斗容冶:描绘出平静的乡村生活。
- 六亲相见争邀迎:表现家庭与亲戚间的亲密关系。
- 酒肴劝属坊市满:传达出节庆的热闹气氛。
- 鼓笛繁乱倡优狞:呈现出市集的繁华与生动。
- 蚕丛在时已如此:强调蚕文化的延续性。
- 古人虽没谁敢更:表示对传统的尊重与延续。
- 异方不见古风俗:对异地风俗的感慨。
- 但向陌上闻吹笙:对古代文化的一种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桑树和新蚕比作生命的象征,传达出希望与活力。
- 对仗:如“酒肴劝属坊市满,鼓笛繁乱倡优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如“倾囷计口卖余粟,买箔还家待种生”,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细致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农民勤劳、富足的生活状态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展现出一种和谐的乡村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 蚕:象征着勤劳与富裕,代表了农村的生产力。
- 桑树:代表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 酒肴:象征着丰盛与欢乐的生活。
- 鼓笛:象征着热闹与节庆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蚕市》的作者是谁?
- A. 苏轼
- B. 苏辙
-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倾囷”是指什么?
- A. 种植
- B. 倾倒粮食
- C. 养蚕
-
诗中展现的主要社会风貌是什么?
- A. 斗争
- B. 和谐与勤劳
- C. 贫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田园乐》 - 王维
诗词对比:
- 《蚕市》与《春望》:
- 《蚕市》侧重于农村的繁荣与和谐,而《春望》则表达了身处乱世的忧愁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苏辙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