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荆门张都官维见和惠泉》
时间: 2025-01-27 03:34: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荒凉荆门西,泉水谁为泄。
发源虽甚微,来意不可折。
平铺清池满,皎皎自明澈。
甘凉最宜茶,羊炙可用雪。
炎风五月交,中夜吐明月。
太守燕已还,青嶂空嵲嵲。
泉上白发翁,来饮杯馔阙。
酌水自献酬,箕踞无礼节。
区区游泉人,常值午日烈。
回首忧重城,赏玩安能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荆门西边的荒凉景象,泉水流淌却不知是谁在引导它。尽管泉水的源头微小,但它的来意却不可阻挡。清澈的水面上铺满了平静的池塘,水光明亮透彻。泉水甘甜凉爽,最适合泡茶,搭配羊肉烧烤时更是美味。炎热的五月,夜晚明月高悬,太守已经返回,青山显得空旷而清冷。泉边坐着一位白发老人,他来这里饮水,桌上却没有佳肴。老人自斟自饮,随意而坐,毫无礼节。那些游玩泉水的人们,常常在烈日下光顾这里。回望城市的忧虑,如何能尽情享受眼前的美景呢?
注释:
- 荆门: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 泄:流出,发泄。
- 不可折:无法阻挡。
- 皎皎:形容水清澈明亮。
- 羊炙:羊肉烧烤。
- 箕踞:指随意地坐着,像箕形那样的姿态。
- 区区:微小、普通的意思。
- 午日烈:指正午的太阳很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寒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轼的弟弟,与兄长并称。苏辙的诗歌风格多样,常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辙在荆门时,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通过泉水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思考与隐忧。
诗歌鉴赏:
苏辙的《答荆门张都官维见和惠泉》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泉水与自然景观的热爱。诗的开头描绘了“荒凉荆门西”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孤寂的氛围。紧接着,诗人通过对泉水的描述,展现了它的清澈和甘甜,暗示了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源泉。
在“炎风五月交,中夜吐明月”中,诗人通过季节的变化与自然景象的交融,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尤其是“太守燕已还,青嶂空嵲嵲”的句子,突出了人事的变迁与自然的永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的最后,诗人回首城市的忧虑,表明了内心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写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思考。苏辙通过泉水的清凉,寄托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但同时也无法逃避世俗的烦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荒凉荆门西:描绘了一个偏远而荒凉的地方。
- 泉水谁为泄:引发对泉水来源的思考。
- 发源虽甚微,来意不可折:强调泉水源头虽小,但其流动的决心不可动摇。
- 平铺清池满,皎皎自明澈:水面平静且清澈,给人一种宁静之感。
- 甘凉最宜茶,羊炙可用雪:泉水清凉甘甜,适合煮茶;羊肉烧烤时搭配泉水更佳。
- 炎风五月交,中夜吐明月:描绘五月的炎热与夜晚的明月,展现时空的交替。
- 太守燕已还,青嶂空嵲嵲:太守已归,山峦显得空旷而清冷。
- 泉上白发翁,来饮杯馔阙:描写一位老人来到泉边,表明他饮水的简单。
- 酌水自献酬,箕踞无礼节:老人随意饮水,毫无拘束。
- 区区游泉人,常值午日烈:游玩泉水的人在烈日下。
- 回首忧重城,赏玩安能彻:回望繁华的城市,内心的忧虑让人无法尽情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酌水自献酬”,将饮水比作献酬,表达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 对仗:如“甘凉最宜茶,羊炙可用雪”,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清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烦恼的思考,揭示了生命的清纯与社会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清新。
- 明月:象征着宁静与思考的时刻。
- 白发翁:象征着智慧与生活的简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所描绘的地点是哪儿?
- A) 荆门
- B) 长安
- C) 洛阳
-
诗人提到的适合搭配泉水的食物是?
- A) 鱼
- B) 羊肉
- C) 鸡肉
-
诗中描述的季节是什么?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答案:
- A) 荆门
- B) 羊肉
- B) 夏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 by 苏轼: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两首诗虽主题不同,但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辙集》
- 《唐宋八大家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苏辙的《答荆门张都官维见和惠泉》,同时也能欣赏到古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