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未四月二十二日大雨雹》
时间: 2025-02-04 15:32: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己未四月二十二日大雨雹 张耒 〔宋代〕
夜来飞雹惊我眠,大者磊落几如拳。 起听但觉屋欲动,檐瓦破坠无复全。 是日晚晴星斗出,镜静万里无云烟。 乾坤变化竟谁使,造作诡怪须臾间。 邻家老翁发已白,云昔见此今十年。 木衰火滥气浮泄,激此阴沴成冰坚。 儒生臆度知是否,天事谁得穷其源。 屋头雏鸦失其母,足伤翅折亦可怜。
白话文翻译
昨晚突如其来的冰雹惊醒了我,其中大的冰雹大小几乎像拳头一样。 起床后只觉得房屋似乎在摇动,屋檐上的瓦片破碎掉落,无一完整。 那天晚上天气转晴,星星闪烁,万里无云。 天地的变化究竟是谁在操控,制造出这诡异怪象只在片刻之间。 邻居的老翁头发已经花白,他说上次见到这样的景象已经是十年前了。 树木衰败,火气过旺导致气流外泄,激发出这种阴冷之气形成了坚硬的冰雹。 儒生们只能凭空猜测,天意的事情谁能探究其根源。 屋檐上的小乌鸦失去了母亲,腿受伤翅膀折断,实在可怜。
注释
- 磊落:形容冰雹大而多。
- 乾坤变化:指天地间的巨大变化。
- 诡怪:奇异而不寻常。
- 阴沴:阴气不和。
- 儒生臆度:读书人凭空猜测。
- 天事:天意,自然现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夜晚遭遇冰雹的情景,通过自然现象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天地变化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天地变化的深刻感受。诗中,“夜来飞雹惊我眠”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被突如其来的冰雹惊醒的情景,而“大者磊落几如拳”则形象地描绘了冰雹的大小。后文通过对屋瓦破碎、星斗出现等细节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现象的震撼力。诗的结尾,通过邻家老翁的回忆和小乌鸦的遭遇,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力量,还能体会到人间的悲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来飞雹惊我眠”:直接点明主题,夜晚的冰雹惊醒了作者。
- “大者磊落几如拳”:形象地描述了冰雹的大小。
- “起听但觉屋欲动”:通过听觉和感觉,描绘了冰雹的威力。
- “檐瓦破坠无复全”:具体描写了冰雹对房屋的破坏。
- “是日晚晴星斗出”:天气突然转晴,星星出现,形成对比。
- “乾坤变化竟谁使”:提出疑问,天地的变化是谁在操控。
- “造作诡怪须臾间”:形容自然现象的奇异和突然。
- “邻家老翁发已白”:通过老翁的回忆,增加了时间的深度。
- “木衰火滥气浮泄”:用自然现象解释冰雹的形成。
- “激此阴沴成冰坚”:进一步解释冰雹的形成原因。
- “儒生臆度知是否”:表达了对天意的无奈和疑惑。
- “天事谁得穷其源”:再次强调天意的不可知。
- “屋头雏鸦失其母”:通过小乌鸦的遭遇,增加了诗的情感色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大者磊落几如拳”,将冰雹的大小比作拳头。
- 拟人:如“乾坤变化竟谁使”,将天地变化拟人化。
- 对比:如“是日晚晴星斗出”,将冰雹和晴朗的夜空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天地变化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力量,还通过小乌鸦的遭遇,表达了人间的悲悯和对天意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冰雹: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不可预测性。
- 屋瓦:象征着人类的居住环境和脆弱性。
- 星斗:象征着宁静和希望。
- 老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记忆。
- 小乌鸦:象征着无辜和可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述的冰雹大小如何? A. 小如豆 B. 大如拳 C. 细如丝 D. 长如棍
-
诗中提到的“乾坤变化”是指什么? A. 人类社会的变迁 B. 自然现象的变化 C. 政治局势的变动 D. 文化艺术的演变
-
诗的结尾提到的小乌鸦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力量 B. 人类的脆弱 C. 无辜和可怜 D. 历史的记忆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梦境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己未四月二十二日大雨雹》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但张耒的诗更侧重于自然的力量和不可预测性,而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和回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对宋代诗歌有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苏东坡全集》:收录了苏轼的全部作品,对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有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