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应之出城》

时间: 2025-01-26 04:07:04

路穿槐柳遶山斜,长夏村墟对物华。

青玉一寻披箨竹,绛缯千片剪榴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应之出城 张耒 〔宋代〕

路穿槐柳遶山斜,长夏村墟对物华。 青玉一寻披箨竹,绛缯千片剪榴花。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小路穿过槐树和柳树环绕的山坡斜斜地延伸,漫长的夏日里,村庄面对着自然的美景。一根根青玉般的竹子披着新笋的皮,成千上万片绛红色的布料剪裁成石榴花的样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遶:同“绕”,环绕。
  • 物华:自然景物的美好。
  • 箨竹:刚长出的竹笋。
  • 绛缯:深红色的丝绸。

典故解析:

  • 无明显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北宋诗人,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 创作背景: 此诗是张耒与友人应之出游时所作,描绘了夏日山村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闲适的心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夏日山村的宁静与美丽。首句通过“槐柳遶山斜”勾勒出一幅山间小路的画面,自然而不失生动。次句“长夏村墟对物华”则进一步以“物华”二字概括了周围自然景色的美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后两句通过对“青玉一寻披箨竹”和“绛缯千片剪榴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笋的清新和石榴花的艳丽,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路穿槐柳遶山斜”:描绘了一条穿过槐树和柳树环绕的山坡的小路,斜斜地延伸,营造出一种幽静的山村氛围。
  • 次句“长夏村墟对物华”:表达了在漫长的夏日里,村庄面对着自然的美景,物华指自然景物的美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第三句“青玉一寻披箨竹”:用“青玉”比喻新笋,形象地描绘了竹笋的清新和生机。
  • 末句“绛缯千片剪榴花”:以“绛缯”比喻石榴花,形象地描绘了石榴花的艳丽和繁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玉一寻披箨竹”和“绛缯千片剪榴花”中的“青玉”和“绛缯”,分别比喻竹笋和石榴花,增强了形象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青玉一寻”与“绛缯千片”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夏日山村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槐柳:代表山村的自然环境,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青玉:比喻新笋,形象地描绘了竹笋的清新和生机。
  • 绛缯:比喻石榴花,形象地描绘了石榴花的艳丽和繁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玉一寻披箨竹”中的“青玉”比喻的是什么? A. 竹子 B. 竹笋 C. 石榴花
  2. 诗中“绛缯千片剪榴花”中的“绛缯”比喻的是什么? A. 竹子 B. 竹笋 C. 石榴花
  3.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C. 对战争的厌恶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和应之出城》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张诗更注重色彩的描绘,而王诗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