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蔡河涨二首 张耒 〔宋代〕
长河秋雨涨,极目漫难分。 潢潦虽无自,龟鱼恐有神。 天宽垂鉴影,风细起龙鳞。 老去扁舟兴,临流欲问津。
白话文翻译:
秋雨使得长河涨水,极目远眺,水天一色,难以分辨。 积水虽然无源,但其中的龟鱼或许有着神秘的力量。 天空宽广,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如同镜子,微风轻拂,水面泛起如同龙鳞的波纹。 年老之后,依然怀有乘舟远游的兴致,站在河边,想要探寻渡口。
注释:
- 长河:指蔡河,位于今河南省。
- 潢潦:积水,这里指涨水后的河面。
- 龟鱼:水中的生物,这里可能暗指河中的神秘生物。
- 鉴影:镜中的影子,这里比喻水面的倒影。
- 龙鳞:比喻水面上的波纹。
- 扁舟兴:乘小船出游的兴趣。
- 问津:探寻渡口,比喻寻求出路或机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这首诗描绘了秋雨后蔡河涨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秋雨连绵,河水上涨时所作,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深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雨涨水为背景,描绘了长河漫漫、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诗中“潢潦虽无自,龟鱼恐有神”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水中的生物以神秘色彩,增添了诗歌的奇幻氛围。而“天宽垂鉴影,风细起龙鳞”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水面的宁静与波动的美丽。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虽老,但仍怀有乘舟远游的兴致,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河秋雨涨,极目漫难分”:描绘了秋雨使得河水上涨,水天一色,难以分辨的景象。
- “潢潦虽无自,龟鱼恐有神”:积水虽然无源,但水中的生物或许有着神秘的力量。
- “天宽垂鉴影,风细起龙鳞”:天空宽广,水面的倒影如同镜子,微风轻拂,水面泛起波纹,如同龙鳞。
- “老去扁舟兴,临流欲问津”:表达了作者虽老,但仍怀有乘舟远游的兴致,站在河边,想要探寻渡口。
修辞手法:
- 拟人:“龟鱼恐有神”赋予了水中的生物以神秘色彩。
- 比喻:“天宽垂鉴影”将水面的倒影比喻为镜子,“风细起龙鳞”将水面波纹比喻为龙鳞。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雨涨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感慨,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意象分析:
- 长河:象征着壮阔的自然景观。
- 潢潦:象征着变化无常的自然现象。
- 龟鱼:象征着水中的神秘生物。
- 天宽垂鉴影:象征着宁静与美丽。
- 风细起龙鳞:象征着动态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潢潦虽无自,龟鱼恐有神”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天宽垂鉴影,风细起龙鳞”一句中的“鉴影”和“龙鳞”分别比喻了什么? A. 水面的倒影和波纹 B. 天空和风 C. 镜子和龙 D. 水和鱼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老去的无奈 B. 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C. 对自然的恐惧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更多地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梦境。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张耒的《蔡河涨二首》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张耒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慨,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梦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特点。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