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其二 夜听捣衣声》

时间: 2025-02-04 14:09:01

溶溶白月。

环环紫蜺,纷纷翠雪。

万斛胭脂,泻拚一色银河,捣清砧,声续绝。

金鱼锁断,一似繁筝急。

又似愁螀噎。

戍管梅花,痴龙渴凤孤飞。

怨凉蟾,星欲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其二 夜听捣衣声
作者: 邹祗谟 〔清代〕

溶溶白月,环环紫蜺,纷纷翠雪。
万斛胭脂,泻拚一色银河,捣清砧,声续绝。
金鱼锁断,一似繁筝急。
又似愁螀噎。
戍管梅花,痴龙渴凤孤飞。
怨凉蟾,星欲滴。

白话文翻译

在皎洁的白月下,紫色的蜻蜓环绕飞舞,纷飞的像翠色的雪花;
万斛的胭脂泻落,仿佛一色的银河,捣衣声绵绵不绝。
金鱼的锁链断了,声音像是急促的筝鸣;
又似那愁苦的蛐蛐噎住了喉咙。
戍楼的管乐声伴着梅花,痴情的龙与渴望的凤孤独地飞翔。
怨恨那凉爽的蟾蜍,星星似乎要滴落下来。

注释

  • 溶溶:形容月光柔和明亮。
  • 紫蜺:指紫色的蜻蜓,蜻蜓在古诗中常作为轻盈灵动的象征。
  • 万斛:形容数量极多的胭脂,表示美好且艳丽的事物。
  • 银河:比喻夜空中的星河,常用来形容景色的浩瀚与辉煌。
  • 清砧:意指捣衣的声音,清脆悦耳。
  • 金鱼锁断:比喻美好事物的失去,金鱼在古代常象征富贵与美好。
  • 繁筝:指筝声如同急促的音律,表达一种急切的情感。
  • 戍管:哨楼的乐器声,伴随梅花的意象,传达孤寂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邹祗谟,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词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常以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特定的夜晚,表现了诗人对月夜、自然的深切感受,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背景中的夜听捣衣声,既是生活的细节,也是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蝶恋花 其二 夜听捣衣声》以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诗人的内心情感。开篇以“溶溶白月”引入,立即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月夜氛围。接着通过“环环紫蜺,纷纷翠雪”的描写,展现出蜻蜓在月光下飞舞的轻盈,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

“万斛胭脂,泻拚一色银河”这一句则将美与哀愁结合,胭脂的绚丽与银河的浩渺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无尽思念的情感。捣衣声的“声续绝”则是将生活中的细节与情感结合,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思念。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深厚的情感。通过使用丰富的比喻和对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感也得以增强,使整首诗更具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溶溶白月:描绘出月光静谧柔和的美。
  • 环环紫蜺:蜻蜓在月光中飞舞,象征灵动与轻盈。
  • 纷纷翠雪:翠色的雪花,增添了夜晚的神秘与美感。
  • 万斛胭脂:用色彩丰富的胭脂比喻事物的美丽与绚烂。
  • 泻拚一色银河:意象中有美丽与大气,形成对比。
  • 捣清砧,声续绝:捣衣声象征生活的细腻与情感的延续。
  • 金鱼锁断:象征美好事物的失去,表现出内心的失落。
  • 似繁筝急:将捣衣声比喻为急促的筝鸣,增加了情感的急切感。
  • 戍管梅花:孤独的戍楼乐声与梅花相伴,增强了孤寂的氛围。
  • 怨凉蟾,星欲滴:最后以怨恨的情感收尾,形成一种情感的高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捣衣声比作筝音,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 拟人:如“怨凉蟾”,赋予自然物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金鱼锁断,一似繁筝急”,形成对称的美感,增强诗歌的韵律。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夜晚静谧生活的细腻观察,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人心中难以言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月:象征清幽、宁静的夜晚。
  • 紫蜺:象征轻盈、灵动,代表生命的活力。
  • 胭脂:象征美丽与艳丽,同时也暗示了短暂与易逝。
  • 银河:象征浩瀚与神秘,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思索。
  • 捣衣声:生活的细节,带有生活气息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溶溶白月”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动荡不安
    • B. 清幽宁静
    • C. 热闹欢腾
  2. “金鱼锁断”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失去
    • B. 丰富的生活
    • C. 自然的美丽
  3. 诗中提到的“捣衣声”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 A. 急促
    • B. 孤独
    • C. 快乐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将邹祗谟的《蝶恋花 其二 夜听捣衣声》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二者都表现了对夜晚的细腻观察与情感的抒发,但邹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李的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