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暮言志
朝光浮烧野,霜华净碧空。
结浪冰初镜,在径菊方丛。
约岭烟深翠,分旗霞散红。
抽思滋泉侧,飞想傅岩中。
已获千箱庆,何以继熏风。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阳光洒在田野上,霜华洗净了碧空。
初冬的冰面如镜般平滑,菊花丛中香气袭人。
远山的烟雾深邃而翠绿,彩霞如旗帜般绚烂。
思绪如泉水般涌出,飞扬的想象游走于高山之中。
已经收获了千箱的喜庆,未来的日子该如何继续迎接和把握呢?
注释:
- 朝光:清晨的阳光。
- 浮烧:照耀、照亮。
- 霜华:霜的光辉,形容霜冻后的清新景象。
- 结浪:凝结成浪,形容冰面上的波纹。
- 冰初镜:初结成冰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平滑。
- 在径菊方丛:在小径旁的菊花丛中。
- 约岭:远处的山岭。
- 滋泉侧:泉水的旁边。
- 飞想:飞扬的想象。
- 傅岩中:在高山岩石之间。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古典典故,但通过“霜华”“菊方丛”等意象,表现了秋冬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情感。这些意象往往在古诗中象征着高洁、坚韧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世民(598年-649年),唐代第二位皇帝,名李世民,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多体现出他的治国理政的理想和个人的抱负。
创作背景:该诗可能创作于李世民统治时期,表达了他在秋冬之际对未来的思考和期望。作为一位皇帝,李世民不仅关注国事,也关注个人的理想与情怀。
诗歌鉴赏:
《秋暮言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志向与追求。诗的开头,阳光和霜华交相辉映,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冬图景,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写照,更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冰初镜”“菊方丛”等意象,进一步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思考,似乎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选择。
在最后,诗人提到已获千箱庆,表现出一种对成就的自豪,但又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何以继熏风”一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继续前行的思考,寓意深远。整首诗在自然美与情感交融中,展现了李世民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和广阔胸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朝光浮烧野”:清晨的阳光洒在辽阔的田野上,给人一种温暖和明亮的感觉。
- “霜华净碧空”:霜冻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清澈,给人一种纯净的视觉享受。
- “结浪冰初镜”:初冬的冰面如同一面平滑的镜子,反射出周围的美景。
- “在径菊方丛”:在小径旁的菊花丛中,暗示着诗人对大自然美的欣赏。
- “约岭烟深翠”:远山的烟雾深邃而翠绿,给人一种神秘而安宁的感觉。
- “分旗霞散红”:绚丽的霞光如同展开的旗帜,美丽而动人。
- “抽思滋泉侧”:思绪如泉水般涌出,暗示着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 “飞想傅岩中”:思绪飞扬在高山之间,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 “已获千箱庆”:诗人对自己成就的自豪,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 “何以继熏风”:对未来的思考与迷茫,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初镜”,将冰面比作镜子,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赋予其情感,使其更加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具有一定的对称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寓意着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既要享受当下的美好,也要思考未来的方向。
意象分析:
- 秋冬意象:诗中多次提到秋冬的元素,如霜华、冰面、菊花等,象征着季节更替与生命的沉淀。
- 自然景象:描绘的山水、阳光、霞光等意象,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
- 情感表达: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霜华净碧空”指的是什么?
A. 霜冻后的天空
B. 碧蓝的湖水
C. 冬天的雪景 -
“已获千箱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迷茫
B. 对成就的自豪
C. 对自然的赞美 -
诗中提到的“飞想傅岩中”是指什么?
A. 思绪飞扬在高山之间
B. 追逐梦想
C. 旅行的快乐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了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与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世民的《秋暮言志》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索,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思乡情怀,而后者则结合了自然景象进行更广泛的思考。两首诗在情感表达和意象使用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对唐代诗歌有系统的收集与解读。
- 《李世民与唐代文化》:探讨李世民时期的文化背景及其对诗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