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陕述怀》

时间: 2025-04-27 14:58:35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还陕述怀
作者: 李世民 〔唐代〕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白话文翻译:

慨然抚摸着长剑,我的心意是为拯救天下,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声。
星星般的旗帜在闪电中高高举起,太阳的光辉下军队严整地前行。
广袤的原野上,万骑齐聚,五个军营在原野上驻扎。
我登上高山,挥动武器的节令,背水而战,调动神兵。
回想往昔战斗的戈矛,现在已是宇宙和平。

注释:

  • 慨然:豪迈、壮志的样子。
  • 抚长剑:指轻轻抚摸长剑,表现出豪情壮志。
  • 济世:拯救天下,治理国家。
  • 星旂:形容旗帜如星星般闪烁。
  • 日羽:指太阳的光辉。
  • 屯万骑:指大规模的骑兵集结。
  • 临原驻五营:在原野边驻扎着五个军营。
  • 麾武节:指挥军队的节令。
  • 背水纵神兵:背靠水源,发出神勇的士兵。
  • 戎戈:战争武器。
  • 宇宙平:天下太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世民(598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史称太宗。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国家繁荣,文化昌盛,诗词作品多以豪放、气壮山河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李世民即位后,时值国家刚刚经历战争,李世民以“还陕述怀”为题,表达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还陕述怀》是一首抒发豪情壮志的诗,整首诗采用了气势磅礴的语言,表现出李世民对国家的忧虑与责任。开篇以“慨然抚长剑”引入,显示出他对武器的情感,象征着他为国捐躯的决心。接着,“济世岂邀名”则明确了他的志向,不为名声,而是为了拯救国家,反映出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

诗中“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描绘了军队出征的壮丽场面,展现出李世民作为统帅的英勇气概与将士们的士气。通过“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描绘出恢弘的战争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紧张而又激昂的气氛。

最后两句“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则是对过去战争与现在和平的对比,表达了李世民对太平盛世的珍惜与向往,展现出一个统治者在经历战争后对安宁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慨然抚长剑: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抚剑的动作暗示了对武力的期待。
  • 济世岂邀名:明确了诗人的志向,不求名利,专心为国。
  • 星旂纷电举:形象地展示出军队的壮观场面,充满了动感。
  • 日羽肃天行:描绘了军队的整齐与严肃,显示出军队的纪律性。
  • 遍野屯万骑:强调了军队的强大规模,表现出征的气势。
  • 临原驻五营:展示了布阵的策略与规模,增强了视觉感。
  • 登山麾武节:描绘了指挥作战的场景,突显了统帅的威严。
  • 背水纵神兵:激励士气,表明决战的决心。
  •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总结全诗,反思过去的战争和现在的和平,表现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通过比喻将军队形象化,如“星旂”与“日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李世民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强调了不为名声而战、为国捐躯的精神,反映出他对和平盛世的珍视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剑:象征着武力和忠诚。
  • 星旂:代表军队的士气与勇气。
  • 日羽:象征着光辉与希望。
  • 万骑:表现出军队的强大与壮观。
  • 五营:指代军队的战略布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济世岂邀名”的意思是: A. 为了名声而战
    B. 为了拯救国家而战
    C. 为了个人利益而战
    D. 不想战斗

  2. 诗中“遍野屯万骑”意指: A. 只有一匹马
    B. 大规模的骑兵集结
    C. 骑兵在休息
    D. 没有士兵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勃《滕王阁序》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豪情壮志,但更侧重于个人的豪放与饮酒的快乐,而李世民的《还陕述怀》则更注重于对国家的责任感与历史的沉重。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代诗人李世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