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残云收翠岭,夕雾结长空。
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
仿佛分初月,飘飖度晓风。
还因三里处,冠盖远相通。
白话文翻译:
残余的云彩在翠绿的山岭上收敛,傍晚的雾霭在空中弥漫。
山峦上的翠绿显得格外浓郁,霞光也隐约躲藏在半天的红色之中。
仿佛初升的明月,轻柔地飘过晨风。
在三里之外,华丽的车马在远处连成一片。
注释:
字词注释:
- 残云:剩余的云朵。
- 翠岭:青翠的山岭。
- 夕雾:傍晚的雾气。
- 带岫:环绕山峦。
- 凝全碧:深邃的绿色显得凝重。
- 障霞:遮挡住的霞光。
- 隐半红:隐藏在半幅红色之下。
- 仿佛:好像。
- 飘飖:轻盈地飘动。
- 冠盖:车马华丽的装饰。
典故解析:
本诗特意描绘了山水自然景观,通过对日落时分的云雾、夕阳、月亮的描绘,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世民,唐代第二位皇帝,名世民,字太宗。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政治清明,文治武功兼备,创作了不少诗词,风格雄浑、气势磅礴。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李世民的早期统治时期,他在游览山水时,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壮丽山河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远山澄碧雾》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主题,展现了李世民对山水的深厚情感。诗的开头通过“残云收翠岭”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宁静,残云与青翠山岭的搭配,既有视觉的美感,也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夕雾结长空”,描绘了傍晚的雾气,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仿佛整个天空都被这轻纱般的雾气笼罩。
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用“带岫凝全碧”描绘了青山的苍翠,和“障霞隐半红”呈现的霞光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自然色彩的丰富和变化。
“仿佛分初月,飘飖度晓风”则通过月亮的意象,传达出一种轻盈和宁静,仿佛是初升的明月在晨风里自由地飘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悠然自得。
最后一句“还因三里处,冠盖远相通”引入了人事,似乎在描绘远方的车马,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体现出一种宏大而亲切的境界。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残云收翠岭:描绘夕阳下的云彩,余晖映照着青山,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 夕雾结长空:傍晚的雾气弥漫在空中,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带岫凝全碧:山的青翠在夕光中更加鲜明,带来生机和活力。
- 障霞隐半红:霞光被雾气遮挡,形成了视觉的对比,增添了诗的神秘感。
- 仿佛分初月:明月的意象表现了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新的开始的感觉。
- 飘飖度晓风:月亮在晨风中轻盈地飘动,体现出一种自由和洒脱。
- 还因三里处:诗人描绘了远方的景象,连接自然与人事。
- 冠盖远相通:华丽的车马在远方相互呼应,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仿佛分初月”比喻月亮的轻盈。
- 对仗:如“残云收翠岭,夕雾结长空”展示了优美的音韵。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如“飘飖度晓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李世民对大自然的热爱,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宁静。
- 翠岭: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 夕雾:象征神秘与变幻的自然状态。
- 初月: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冠盖:象征繁华与人事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残云”指的是什么?
- A. 白云
- B. 剩余的云彩
- C. 夕阳
-
“带岫凝全碧”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山的苍翠
- B. 水的波光
- C. 花的芬芳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爱情
- B. 自然与生活
- C. 战争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孤独感,而李世民的《远山澄碧雾》则更注重自然的壮丽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二者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自然观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唐代诗人李世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