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回•索琴》

时间: 2025-01-27 04:53:40

桐尾鱼纹响欲仙。

金线频添。

声声报入云空里,敢惊他、鸟醉花眠。

自从人去后,懒拨春纤。

故嗔小婢太痴颠。

付与青烟。

秦吏袋鱼须寄去,倩郎重整新弦。

归来相对好,一曲红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桐尾鱼纹响欲仙。金线频添。声声报入云空里,敢惊他鸟醉花眠。自从人去后,懒拨春纤。故嗔小婢太痴颠。付与青烟。秦吏袋鱼须寄去,倩郎重整新弦。归来相对好,一曲红盐。

白话文翻译:

桐尾上的鱼纹声响如欲飞仙般清幽,金线频繁地增添着乐音。那声声传入云空之中,怎敢惊扰那些在花丛中沉醉的鸟儿。自从人离去后,我懒得拨动春天的琴弦,因此埋怨小婢子太过痴迷。将琴音托付给青烟,秦吏的鱼须寄去,求郎君好好重整新琴弦。等他归来时,我们对面相聚,唱一曲《红盐》吧。

注释:

  • 桐尾:指琴的尾部,桐木用来制作乐器。
  • 鱼纹:形容琴声如同鱼游动时的波纹,意在描绘音乐的流畅美妙。
  • 金线:指琴弦,表示乐器的精致与细腻。
  • 春纤:指春天的琴弦,表达春天的气息与音乐的结合。
  • 青烟:象征着轻盈与无常,可能指代琴音的飘渺。
  • 秦吏:古代的官吏,这里可能指代曲调或乐曲的来源。
  • 红盐:可能为一种曲调或歌曲名,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董以宁是明代的女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女性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和自然。
  • 创作背景:此诗作品反映了作者在失去挚爱后对往昔的怀念与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看花回•索琴》通过细腻的音韵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音乐与自然的深刻感悟。诗中以“桐尾鱼纹响欲仙”开篇,便引入了音乐的意象,通过对琴声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接着,诗人借助“声声报入云空里,敢惊他鸟醉花眠”表达了琴声的悠扬与对自然的敬畏。自从“人去后”,诗人心中充满了孤独与无奈,“懒拨春纤”则是对春日美好时光的无情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音乐的美,更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出对逝去爱情的无尽思念。诗中“故嗔小婢太痴颠”表现出诗人对身边人的无奈与怨叹,显示出对生活无情的感慨。而最后“归来相对好,一曲红盐”的期待,则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相聚的向往,给予了整首诗一种希望的气息。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桐尾鱼纹响欲仙”:形容琴声如欲飞的仙子般清韵。
    • “金线频添”:琴弦的声音频繁而美妙。
    • “声声报入云空里”:琴声传入空中,回响悠远。
    • “敢惊他鸟醉花眠”:不敢打扰正在沉醉的鸟儿和花朵。
    • “自从人去后,懒拨春纤”:自从爱人离去后,琴声再也无心拨动。
    • “故嗔小婢太痴颠”:埋怨小婢子太过痴迷于此。
    • “付与青烟”:将琴音托付给无形的青烟。
    • “秦吏袋鱼须寄去”:将鱼须寄给远方的郎君。
    • “倩郎重整新弦”:希望郎君能重整琴弦。
    • “归来相对好,一曲红盐”:期待郎君归来同唱一曲,重温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声比作鱼纹,生动形象。
    • 拟人:琴声被赋予生命,表现其对大自然的共鸣。
    • 对仗:对仗工整,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表达了对失去爱情的思念与对未来重聚的期待,情感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 琴声:象征着内心的情感与对过去的回忆。
  • 自然:鸟、花等自然意象,象征着生命的美好与无常。
  • 青烟:象征着轻盈与虚无,传达出生命短暂的感慨。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看花回•索琴》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董以宁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红盐”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调料
      • B. 一曲歌曲
      • C. 一种乐器
    3. 诗中提到的“桐尾”与什么有关?
      • A. 书法
      • B. 音乐
      • C. 绘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诗词对比

    • 比较董以宁的《看花回•索琴》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但董以宁更侧重于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而李清照则更多通过词句表达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参考资料:

  • 《明代女性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