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安道
作者: 沈佺期 〔唐代〕
秦地平如掌,层城入云汉。
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
绿槐开复合,红尘聚还散。
日晚斗鸡还,经过狭斜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的景象,秦地如同掌心一般平坦,层层叠叠的城池直入云汉。春天的楼阁在九条街道上显得格外美丽,车马在千扇门前穿梭而过。绿槐花开,红尘中人们聚散不定。傍晚时分,斗鸡的声音回荡,经过时我斜眼一看,景象别有一番风味。
注释:
字词注释:
- 秦地:指的是秦朝的地盘,这里泛指长安所在的地区。
- 层城:指的是重重叠叠的城池。
- 楼阁九衢春:春天的楼阁在九条街道上,描绘出春天的繁华景象。
- 车马千门旦:形容早晨时分,车马在千家万户前来往。
- 绿槐开复合:绿槐花盛开,复合指的是相互交错的花瓣。
- 红尘:指的是繁华的尘世生活。
- 斗鸡:一种民间游戏,傍晚时分的娱乐活动。
典故解析: 此诗虽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整体描绘的长安盛景与唐代的繁华盛世有直接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俊逸,以描绘自然和人文景观著称。沈佺期的作品多表现出乐观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长安道》是在唐代长安盛世的背景下创作的。长安作为当时的国都,繁华热闹,市井生活丰富多彩,诗人通过对长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热爱和赞美。
诗歌鉴赏:
《长安道》是一首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诗作,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长安的繁华景象。诗的前四句描绘了长安的地理和建筑,首句“秦地平如掌”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长安的平坦与广阔,接下来的“层城入云汉”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示了城池的雄伟,仿佛直插云霄。
“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勾勒出春日长安的生机勃勃,九条街道和千扇门前车马穿梭如织,展现了城市的繁忙与活力。最后两句转折,强调了人们在繁华背后生活的无常,“绿槐开复合,红尘聚还散”描绘了人们的聚散离合,寓意人生如梦,难以把握。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长安的繁华与喧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秦地平如掌:长安地势平坦,形如掌心。
- 层城入云汉:重重叠叠的城池高耸入云,气势磅礴。
- 楼阁九衢春:春天的楼阁矗立在九条街道上,生机盎然。
- 车马千门旦:清晨车马往来不息,门前繁忙景象。
- 绿槐开复合:绿槐花开,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红尘聚还散:人们在繁华世界中的聚合与离散,暗含无常。
- 日晚斗鸡还:傍晚时分,斗鸡的声音传来,生活气息浓厚。
- 经过狭斜看:经过时我斜眼一瞥,暗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层城入云汉”形象生动,夸大了城市的雄伟。
- 意象:绿槐、红尘等意象丰富,象征着生活的多样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长安的繁华,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透出对人世无常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观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秦地: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层城:代表着城市的繁华与壮丽。
- 楼阁:象征着高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 绿槐:代表春天的生机,象征着希望。
- 红尘:象征着世俗生活的繁华与浮华。
- 斗鸡:民间娱乐,暗示生活的乐趣与平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秦地平如掌”是指什么?
- A. 地势崎岖
- B. 地势平坦
- C. 地势高耸
- 答案:B
-
“楼阁九衢春”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繁华
- C. 秋天的萧瑟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斗鸡”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运动
- B. 一种娱乐活动
- C. 一种传统节日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长安道》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描绘了中国古代城市和自然的壮丽景象,但前者更注重城市的繁华与人文,而后者则强调自然的雄伟与人的渺小。两者都展现了唐代诗人的视野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