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隆寺》
时间: 2025-01-26 03:09:46意思解释
绍隆寺
作者: 沈佺期 〔唐代〕
原文展示:
吾从释迦久,无上师涅槃。
探道三十载,得道天南端。
非胜适殊方,起喧归理难。
放弃乃良缘,世虑不曾干。
香界萦北渚,花龛隐南峦。
危昂阶下石,演漾窗中澜。
云盖看木秀,天空见藤盘。
处俗勒宴坐,居贫业行坛。
试将有漏躯,聊作无生观。
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
白话文翻译:
我跟随释迦佛很久,至今没有找到更高的涅槃境界。
探求大道已经三十年,终于在天南的边际得到了真理。
并不是胜利就适合所有地方,喧嚣之中归于理性很难。
放弃和世俗的缘分,世俗的忧虑从未影响我。
香气缭绕在北边的水边,花坛隐匿在南边的山峦。
高耸的石阶下有石头,窗中波澜荡漾。
云彩覆盖着俊秀的树木,天空中可以看到藤蔓盘绕。
在世俗的宴会上坐着,过着贫穷的修行生活。
试着将有漏的身体,聊作无生的观念。
了然一切事物,愈加觉悟的静者安然自得。
注释:
- 释迦: 释迦牟尼,即佛教创始人。
- 涅槃: 佛教所指的超脱生死、解脱烦恼的境界。
- 三十载: 三十年,表示长时间的修行。
- 香界: 指佛教的净土或幽静的地方。
- 无生观: 佛教中一种对生死现象的看法,强调无常和空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唐代诗人,字景仁,号阮亭,曾任翰林学士,作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风格清新脱俗,表达了对自然和佛教哲理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对佛教理想和自身修行体验的反思之际,体现了他在漫长的求道过程中对世俗与内心的挣扎,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绍隆寺》是沈佺期在佛教思想影响下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对内心静谧的追求。整首诗的情感复杂而深邃,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个人修行的体验,展现了一个修行者的内心世界。诗中“吾从释迦久,无上师涅槃”,透露出他对佛教教义的虔诚与追求,经历三十年的探道,最终在天南得道,体现了长时间修行的艰辛与收获。后面描绘的“香界萦北渚,花龛隐南峦”,则是一幅宁静自然的画面,象征着他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中多处自然意象如“云盖看木秀,天空见藤盘”,通过生动的视觉描写,传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处俗勒宴坐,居贫业行坛”则揭示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表明他不被外界物质所困扰,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解脱与安宁。这种内心的安宁最终使他“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从释迦久,无上师涅槃: 表达了诗人长时间追随释迦佛的决心,渴望达到涅槃的境界。
- 探道三十载,得道天南端: 说明他在求道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时间,最终在南方得道。
- 非胜适殊方,起喧归理难: 指出不同地方的胜利适应问题,回归理性的艰难。
- 放弃乃良缘,世虑不曾干: 表达了对世俗关系的割舍,世俗的忧虑未曾影响其内心的平静。
- 香界萦北渚,花龛隐南峦: 描写北边的香气与南边的花坛,展现宁静的自然场景。
- 危昂阶下石,演漾窗中澜: 通过石阶与窗外波澜的描写,展现出一种生动的空间感。
- 云盖看木秀,天空见藤盘: 形象化自然景象,表达一种恬静的生活状态。
- 处俗勒宴坐,居贫业行坛: 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选择贫穷而清净的修行方式。
- 试将有漏躯,聊作无生观: 反思有漏的身体,追求无生的境界。
- 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 最终达成的觉悟,体会到沉静中的安宁。
修辞手法:
- 对偶: 诗中多处对偶句如“香界萦北渚,花龛隐南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试将有漏躯,聊作无生观”中将身体比作有漏的容器,暗示人生的缺陷与追求的理想。
- 意象: 自然意象如“云”、“香气”、“阶下石”等,构建出一种和谐的修行环境,反映内心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精神的解脱与内心的平静。通过对佛教理想的追求与自然的细腻描写,沈佺期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越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释迦: 代表佛教信仰与智慧。
- 涅槃: 象征解脱与宁静的终极状态。
- 香界: 代表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 花龛: 象征着对自然与美的追求。
- 云与藤盘: 表现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吾从释迦久”中的“释迦”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释迦牟尼
C. 一座山
D. 一种乐器 -
诗中提到的“香界”象征什么? A. 物质的享受
B. 精神的宁静
C. 热闹的市集
D. 战争的残酷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对世俗的享受
C. 精神解脱与内心平静
D. 对名利的追求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鹿柴》(王维)与《绍隆寺》均通过自然景象传达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王维更强调山水的清幽,而沈佺期则结合了佛教哲学,探讨修行的意义与世俗的超越。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沈佺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