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内出彩花应制》

时间: 2024-09-19 21:27:31

合殿春应早,开箱彩预知。

花迎宸翰发,叶待御筵披。

梅讶香全少,桃惊色顿移。

轻生承剪拂,长伴万年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春日内出彩花应制
作者:沈佺期

合殿春应早,开箱彩预知。
花迎宸翰发,叶待御筵披。
梅讶香全少,桃惊色顿移。
轻生承剪拂,长伴万年枝。

白话文翻译:

春天应该早就到了,打开箱子里准备的彩花。
花儿迎接皇帝的笔墨,叶子等待着御筵的铺展。
梅花的香气似乎少了,桃花的颜色突然变化。
轻轻地承受着剪刀的拂动,长久地陪伴着万年的树枝。

注释:

  1. 合殿:指宫殿,表示春天的来临与皇家相关的场合。
  2. 宸翰:皇帝的文笔,指皇帝的书信或文书。
  3. 御筵:指皇帝的宴席,象征着权威和欢庆。
  4. 梅讶香全少:梅花的香气似乎显得很少,表达出一种惊讶和惋惜的情感。
  5. 桃惊色顿移:桃花的颜色突然发生变化,可能是指桃花的盛开与凋谢的瞬息变化。
  6. 轻生承剪拂:轻轻地承受着剪刀的拂动,形容花木的柔美与脆弱。
  7. 万年枝:象征着长久和永恒,常用来比喻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典故解析:

本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花木盛开的期待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春天作为万物复苏的象征,诗人对此充满了深切的感受。同时,梅花和桃花的描写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花卉的重视,梅花的香少与桃花的色变,可能寓意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佺期,字子云,号少游,唐代著名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清新俊逸,富有音乐性,常常描绘自然景物,以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在立春时节写成,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诗人通过描写花木的变化,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命流转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立春为背景,展示了春天的气息与花木的生机。首句“合殿春应早”便引入了春天的主题,诗人借助“开箱彩预知”来表现对春天的期待,象征着生机与希望的到来。接下来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宫廷之中,花儿与叶子在春日的光辉中争相盛开,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梅讶香全少,桃惊色顿移”则透出一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梅花的香气似乎在春天的温暖中消散,桃花的色彩瞬间改变,暗示着春天的变幻无常。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令诗歌充满了哲理的思考。最后一句“轻生承剪拂,长伴万年枝”,则通过剪刀的动作,隐喻着生命的脆弱与珍惜,寄托了诗人对长存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典雅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合殿春应早:春天的到来与宫殿的生活紧密相连,暗示春天的早到。
  2. 开箱彩预知:象征着为春天的到来做准备,期待美好的事物。
  3. 花迎宸翰发:花儿迎接皇帝的文笔,体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热闹。
  4. 叶待御筵披:树叶等待着为皇帝的宴席铺展,表现出春天的繁华。
  5. 梅讶香全少:梅花的香气似乎在减少,流露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6. 桃惊色顿移:桃花的颜色突然变化,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变化。
  7. 轻生承剪拂:柔弱的花木承受着剪刀的轻拂,象征生命的脆弱。
  8. 长伴万年枝:希望能够长伴长久的树枝,寄托了对永恒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春天的花木和皇帝的文笔相联系,表现出生命与权威的交织。
  • 拟人:花迎与叶待,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流转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融汇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 :代表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梅、桃:象征着不同的情感与生命状态。
  • :隐喻生命的脆弱与不可逆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合殿春应早”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春天的来临
    • B. 皇帝的威严
    • C. 花的美丽
    • D. 生命的短暂
  2. “梅讶香全少”中的“香”指代什么?

    • A. 花的颜色
    • B. 花的香气
    • C. 春天的气息
    • D. 生命的气息
  3. 诗中提到的“轻生承剪拂”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希望
    • B. 脆弱与珍惜
    • C. 努力与奋斗
    • D. 忧伤与失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融入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沈佺期的诗更加注重花木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突出山水的空灵与深远。
  • 李白的《庐山谣》则在意象上更加奔放,表现出对自然的豪情,与沈佺期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