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却凭何物饯春归,
泪洒风前送夕晖。
莺舌唤将芳草暮,
蜂须撩引落花飞。
池塘梦浅随风绕,
庭院愁加带雨霏。
已觉困人肠欲断,
不堪还封柳依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即将离去的惆怅与不舍。诗人感叹,送别春天的仪式该用什么呢?不由得泪水洒落在风中,伴随着夕阳的余晖。黄莺在呼唤着暮色中的芳草,蜜蜂的触须撩拨着飞舞的落花。池塘里的梦境随着风轻轻涟漪,而庭院的愁绪在细雨中愈发深重。诗人觉得心情沉重,似乎要断肠,无法忍受那依依不舍的柳条。
注释:
- 却凭何物:凭借什么东西来送别春天。
- 饯春归:送别春天的到来。
- 泪洒风前:泪水洒落在风中。
- 莺舌唤将芳草暮:黄莺的鸣叫唤醒了黄昏中的芳草。
- 蜂须撩引落花飞:蜜蜂的触须撩动着飞舞的落花。
- 池塘梦浅:池塘里的梦境浅薄。
- 庭院愁加带雨霏:庭院中的愁绪在细雨中加重。
- 已觉困人肠欲断:已感到愁苦让人心痛。
- 不堪还封柳依依:不忍再封闭那依依的柳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龙氏,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深刻观察著称,作品多描绘春夏秋冬的变迁,情感真挚而细腻。
创作背景:
《暮春》创作于春末,正是春天即将离去之时,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感怀,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季节更替的无奈。
诗歌鉴赏:
《暮春》是一首充满感伤和细腻情感的诗。诗人在春天的尾声,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深刻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惋惜。诗的开头以“却凭何物饯春归”点题,表现了送别春天的无奈和困惑,营造出一种伤感的氛围。接下来的“泪洒风前送夕晖”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泪水与夕阳相伴,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惆怅。
在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时,诗人用“莺舌”、“蜂须”这样生动的意象,赋予了自然生命,仿佛春天的一切都在与人告别。而后两句“池塘梦浅随风绕,庭院愁加带雨霏”则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愁苦,梦境的短暂与庭院中愁绪的加重形成对比,突显了诗人对春天的深刻眷恋。
最后两句“已觉困人肠欲断,不堪还封柳依依”更是将情感推向顶点,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无奈与不舍,柳条的依依不舍仿佛也是诗人心情的写照。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意象,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离去的无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却凭何物饯春归:问自己用什么来送别春天的到来,表现了对春天离去的迷茫。
- 泪洒风前送夕晖:眼泪洒落在风中,送别即将消逝的夕阳,传达了深深的失落。
- 莺舌唤将芳草暮:黄莺的鸣叫在黄昏时分唤醒了芳草,象征着春天的最后一抹生机。
- 蜂须撩引落花飞:蜜蜂的触须撩拨着飞舞的落花,描绘了春天的轻盈与美丽。
- 池塘梦浅随风绕:池塘里的梦境如同涟漪般轻浅,暗示着虚幻与短暂。
- 庭院愁加带雨霏:庭院的愁绪在细雨中愈加沉重,增添了诗的愁苦氛围。
- 已觉困人肠欲断:已感到愁苦让人心痛,情感达到了极致。
- 不堪还封柳依依:不忍再封闭那依依不舍的柳条,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泪洒风前”,将泪水比喻成春天的离去。
- 拟人:如“莺舌唤将芳草”,将黄莺赋予了人性。
- 对仗:如“池塘梦浅随风绕,庭院愁加带雨霏”,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深切感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季节更替的无奈,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莺:象征着春的美好与活力。
- 蜂:象征着繁忙与生命的活力。
- 落花:象征着春天的结束与生命的短暂。
- 柳:象征着柔情与依依不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什么来表达对春天的惋惜?
- A. 通过对黄莺的描绘
- B. 通过对庭院的描写
- C.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感怀
- D. 通过对雨水的感受
答案:C
-
“泪洒风前送夕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伤心与无奈
- B. 快乐与希望
- C. 忧愁与宁静
- D. 愤怒与不满
答案:A
-
诗中“蜂须撩引落花飞”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对仗
- D. 排比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春夜喜雨》 – 杜甫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暮春》: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怀,但杜甫的诗更多地描绘了战争带来的忧愁,而龙氏的《暮春》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与《暮春》:两首诗都涉及到送别的主题,但白居易更强调友情与离别的情感,而龙氏则更侧重于对春天的依恋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作者:王晓明
- 《唐诗三百首》 – 编者:陆游
- 《清代诗词选》 – 编者:李白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