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3:22:04

枣屏深,桦烛冷。

复壁照人双影。

鱼坠管,兽衔环。

一床衾枕单。

更漏咽。

楼头月。

偏射小窗明蛤。

红幕掩,鹊桥低。

银河又向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子 其一
作者: 毛奇龄 〔清代〕

枣屏深,桦烛冷。
复壁照人双影。
鱼坠管,兽衔环。
一床衾枕单。
更漏咽。
楼头月。
偏射小窗明蛤。
红幕掩,鹊桥低。
银河又向西。

白话文翻译:

在深沉的枣木屏风后,桦木的烛光显得冷清。
墙壁反射着两个人的身影。
管乐器如鱼般坠落,兽形的装饰物衔着环。
只有一床薄薄的被褥和枕头。
更漏声渐渐低沉。
楼顶的月亮,
偏偏照射在小窗前,明亮而清晰。
红色的帷幕掩盖,鹊桥也显得低矮。
银河的水流又向西去。

注释:

  • 枣屏:指用枣木制成的屏风,常用于室内隔断,象征隐秘和幽静。
  • 桦烛:用桦木制成的蜡烛,烛光冷淡,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复壁:指的是墙壁的反射,暗示人影的投影。
  • 鱼坠管:可能是某种乐器的形状或装饰,象征音响的美妙和瞬息万变。
  • 鹊桥: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桥,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和团聚。
  • 银河:天上的星河,象征着广阔和无尽,给人以梦想和憧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奇龄(约1620年-约1700年),字子英,号梦觉,清代诗人。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经历了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毛奇龄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生活细腻的观察而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内心的孤寂与思念。诗中的意象如月亮、银河、鹊桥等,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宇宙意象,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更漏子 其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孤寂的夜晚场景,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首句“枣屏深,桦烛冷”,描绘了一个封闭而寒冷的环境,给人一种孤独感。接下来,诗人通过“复壁照人双影”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两个影子的存在似乎暗示着某种情感的缺失。

通过“鱼坠管,兽衔环”,诗中不仅描绘了乐器的形态,也增加了音乐的动感,与孤寂的环境形成对比。一床薄薄的被褥和枕头,暗示出生活的简朴与无奈,进一步加强了诗人的孤独感。而“更漏咽”则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时光。

随着意境的发展,“楼头月”和“小窗明蛤”则将视线引向外部世界,明亮的月光透过小窗洒入,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然而,红幕的掩盖和鹊桥的低矮则再次将读者带回到内心的孤寂中,银河向西流淌,仿佛在诉说着流逝的时间与无法触及的愿望。

整首诗浑然一体,意象交错,情感细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孤独情感的真切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枣屏深,桦烛冷:描绘了一个封闭、寒冷的环境,营造出孤独感。
  2. 复壁照人双影:墙壁反射出两个人的影子,暗示情感的缺失。
  3. 鱼坠管,兽衔环:乐器的形态与装饰,增添了音乐的动感。
  4. 一床衾枕单:简单的床铺,象征生活的无奈。
  5. 更漏咽:时间的流逝,提醒珍惜。
  6. 楼头月:明亮的月光,象征希望。
  7. 偏射小窗明蛤:光线透过窗户,照亮内心的渴望。
  8. 红幕掩,鹊桥低:对比中再次引入孤独。
  9. 银河又向西: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法触及的愿望。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枣屏深,桦烛冷”,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如“鱼坠管”,用鱼来比喻乐器,生动形象。
  • 意象:通过月光、银河等意象,传递深刻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孤独的深刻体验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枣屏:象征隐秘与孤独。
  • 桦烛:代表冷清与无情的时间。
  • 月亮:象征希望与光明。
  • 银河:象征广阔的梦想与流逝的时间。
  • 鹊桥:象征团聚与美好的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枣屏深”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2. “更漏咽”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A. 提醒珍惜时间
    B. 增加幽默感
    C. 描绘自然景象

  3. 诗中提到的“鹊桥”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爱情
    C. 敌意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毛奇龄的《更漏子 其一》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孤独情感,但李清照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渴望,而毛奇龄则更多使用宇宙的意象来反映内心的孤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