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后》

时间: 2025-01-11 06:14:12

潮后菰蒋半带泥,隔林遥听午时鸡。

江天漠漠云帆远,野日荒荒春鸟啼。

石壁倒垂枯树老,沙田平接乱山低。

经行好处须摹取,收入诗囊付小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潮后菰蒋半带泥,隔林遥听午时鸡。
江天漠漠云帆远,野日荒荒春鸟啼。
石壁倒垂枯树老,沙田平接乱山低。
经行好处须摹取,收入诗囊付小奚。

白话文翻译:

潮水退后,菰蒋(即水生植物)沾着泥巴,隔着树林遥遥听到午时的鸡鸣。江面天际朦胧,远处的帆船在云雾中飘荡,田野里阳光下春鸟在荒野中鸣叫。石壁上枯树倒垂,沙田与低矮的乱山相接。走到好处的地方要及时记录,将其收入诗囊,交给小奚(诗人的朋友)。

注释:

  • 菰蒋:指一种水生植物,用于描述水边的景象。
  • 遥听午时鸡:在午后的宁静中,隔着树林能够听到远处的鸡鸣声。
  • 江天漠漠:形容江面和天空的景色朦胧而广阔。
  • 荒荒:形容荒凉、空旷的状态。
  • 枯树老:指老旧的树木,给人以衰败的感觉。
  • 经行:指经过、走过的意思。
  • 诗囊:指用来记录诗句的工具或地方。

典故解析:

本诗虽不直接引用典故,但“江天漠漠”与唐代诗人王维的“独坐幽篁里”意境相近,表现出一种朦胧、悠远的自然情怀。作者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反映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石涧,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常常结合个人的情感与哲理思考,展现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潮后》的创作背景与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诗人通过对潮后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延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敏感。

诗歌鉴赏:

《潮后》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作,展现了诗人林石涧对大自然细腻的观察与深情的感悟。诗的开头以“潮后菰蒋半带泥”引入,描绘出潮水退去后的自然状态,给人以清新而真实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隔林遥听午时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彰显了乡村生活的恬淡与闲适。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江天漠漠云帆远”描绘了江面与天空的辽阔,表现了自然的广阔与诗人心中的向往。此时的“春鸟啼”声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生机,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活力。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石壁倒垂枯树老,沙田平接乱山低”的描写,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沧桑感。枯树与低山的意象,象征着岁月的沉淀与人生的哲理。

最后,诗人以“经行好处须摹取,收入诗囊付小奚”作为总结,传达了他作为诗人的责任与使命,鼓励人们要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珍惜自然的馈赠。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潮后菰蒋半带泥:潮水退去后,水边的菰蒋植物沾染了泥土,描绘出自然的变化。
  2. 隔林遥听午时鸡:隔着树林,远远地听到午后的鸡鸣,展现出乡村的宁静。
  3. 江天漠漠云帆远:江面与天空呈现出模糊的景象,远方有帆船在行驶,表现出辽阔的视觉。
  4. 野日荒荒春鸟啼:在荒野的阳光下,春天的小鸟在歌唱,增添了生机。
  5. 石壁倒垂枯树老:石壁旁的枯树垂下,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衰败。
  6. 沙田平接乱山低:沙田与低矮的乱山相接,描绘出自然的和谐美。
  7. 经行好处须摹取:走到美好的地方要及时记录,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8. 收入诗囊付小奚:将美好的景象写入诗中,交给朋友小奚,展现了诗人的分享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与拟人:诗中通过“遥听午时鸡”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江天漠漠”与“野日荒荒”形成对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敏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潮后江边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感悟,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潮后:象征着变化与新生。
  • 菰蒋:自然生机的象征。
  • 鸡鸣: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简单。
  • 江天:辽阔与自由。
  • 枯树:生命的衰败与时间的流逝。
  • 沙田与乱山:自然的和谐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菰蒋”是什么? A. 一种水生植物
    B. 一种鸟类
    C. 一种山石

  2. 诗人在最后一句中提到的“小奚”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动物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B. 对自然的热爱与观察
    C.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林石涧《潮后》王维《鹿柴》的对比:两首诗都以自然景色为主题,但《潮后》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及乡村的宁静,而《鹿柴》则强调隐逸与内心的宁静。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书籍
  • 诗词鉴赏与解读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