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竞秀亭》

时间: 2025-01-27 04:02:34

吴山越岭老於行,何地诛茅寄此情。

直使浮云无一点,千岩应接始分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竞秀亭
作者:朱翌 〔宋代〕

吴山越岭老於行,何地诛茅寄此情。
直使浮云无一点,千岩应接始分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自然景色的感慨。诗人走过吴山和越岭,已是老态龙钟,不知何处可以安放自己的情感。即使浮云没有一点痕迹,千山万岭之间的景色依然显得分明可见,带给他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注释

字词注释:

  • 吴山:指位于今浙江省的吴山。
  • 越岭:指越过山岭,形容跋山涉水的艰辛。
  • 诛茅:意为斩草除根,这里用作比喻,表达对情感的寄托。
  • 浮云:指天空中的云,象征着变幻不定的事物。
  • 千岩:千山万岭,形容山峦的壮丽。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直接的典故,但“吴山”和“越岭”常用以描绘南方的自然风光,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现出旅途的艰辛与对自然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翌,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常常在作品中融入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写作于诗人游历山水时,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与内心情感的寄托,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追求与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个人的情感交融。开头两句“吴山越岭老於行”便传达出一种沧桑感,诗人虽身处美丽的大自然中,但已显老态,显示出岁月的流逝。接下来的“何地诛茅寄此情”则是诗人对情感寄托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哲理思索。

在后两句中,诗人通过“直使浮云无一点,千岩应接始分明”来强调自然景色的清晰与美丽。在看似平淡的浮云之下,千山万岭却是如此清晰可见,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变幻,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透彻。整首诗透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情感的寄托,展现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山越岭老於行:诗人已经走过许多山峦,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感叹自己在旅途中的疲惫与衰老。
  2. 何地诛茅寄此情:诗人思索着,何处可以安放自己的情感,显现出一种寻求情感寄托的渴望。
  3. 直使浮云无一点:即使天上浮云没有任何痕迹,象征着变幻与无常。
  4. 千岩应接始分明:千山万岭之间的景色依然清晰可见,表现出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开头的“吴山越岭”与“何地诛茅”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浮云比作变幻无常的事物,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与情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在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后,内心依旧渴望寻求情感寄托的复杂心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山:象征南方的自然风光,代表着美丽与孤独。
  • 浮云:象征生命的短暂与变幻。
  • 千岩: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吴山”位于哪个省?

    • A. 浙江
    • B. 广东
    • C. 江苏
    • D. 福建
  2. “何地诛茅”中的“诛茅”意指?

    • A. 砍草
    • B. 寄情
    • C. 旅行
    • D. 老去
  3. 诗人的主要情感是?

    • A. 欢愉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宁静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题临安邱司徒庙》:白居易

诗词对比:

  • 《山中问答》与朱翌的《寄题竞秀亭》都有对自然的描绘,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朱翌则更强调孤独与沉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2. 《古诗词鉴赏》
  3. 《中国古代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