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公绩赴试金陵》
时间: 2025-02-04 16:24: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缸无储粟,世累如缀缨。
读书寡见功,一饱不可营。
鳞差四百指,羽惯啼饥声。
天岂私贫我,客气略已平。
安能事计然,且复师渊明。
傥有故人问,但如诗所称。
白话文翻译:
我家没有粮食储备,生活的负担就像缠绕的丝带。
读书很少见到成效,连一顿饱饭都难以得到。
鱼鳞差不多有四百片,鸟儿习惯了悲鸣求食的声音。
上天难道会偏爱贫穷的我,客居的心情已经略微平静。
怎么能够去做那些算计,倒不如学习陶渊明。
如果有旧友问起我,便如诗中所述。
注释:
字词注释:
- 缸:指盛物的器具,这里指代房屋或家庭。
- 储粟:储存粮食,表示生活的富裕。
- 世累:生活的负担、压力。
- 读书寡见功:读书少有成就,体现了诗人对学业的无奈。
- 饱不可营:连一顿饱饭都难以获得。
- 鳞差四百指:形容鱼的数量之多。
- 羽惯啼饥声:鸟儿习惯于悲鸣,表达饥饿。
- 安能事计然:怎么能去做那些算计的事情。
- 复师渊明:师承陶渊明,指向隐逸的生活。
- 傥有故人问:如果有故人问起,表明一种对友人的期望。
典故解析:
-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隐逸生活和田园诗闻名,常被后人视为追求简朴生活的典范。诗人提及他,表明自己对清淡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翌,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反映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送别友人郑公赴金陵考试之际。诗人以自己贫困的处境与内心的挣扎,表达对学业的无奈与对朋友的祝福,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朴实的语言,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开头两句,诗人以“我缸无储粟”揭示了自身的贫困,紧接着用“世累如缀缨”展现生活的压力,这种对比突显了他内心的无奈与挣扎。接下来的两句“读书寡见功,一饱不可营”不仅表达出诗人对读书成效的质疑,也反映出对物质生活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又因现实的困境而显得无比渺小。
在描绘自然界时,诗人提到“鳞差四百指,羽惯啼饥声”,用形象的意象表现了生命的无奈与挣扎,似乎在描绘自己处于饥荒中的窘迫景象。诗中“天岂私贫我”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反思与不满,似乎在质问上天为何对贫穷者如此冷淡。
接下来,诗人转而思考自己的处世哲学,提出“安能事计然,且复师渊明”,表达出一种向往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我满足。最后以“傥有故人问”结束,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一种对生活的释然,表露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现实的无奈接受。
整首诗在悲观中透出一丝希望,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哲理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缸无储粟:直白地揭示了诗人的贫困,暗示生活的艰难。
- 世累如缀缨:比喻生活的重负,就像缠绕的丝带,难以解脱。
- 读书寡见功:表达诗人对学习成效的失望,暗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 一饱不可营:进一步强调生活的困窘,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满足。
- 鳞差四百指: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生命的多样与脆弱。
- 羽惯啼饥声:描绘了自然界的无情与生存的艰难。
- 天岂私贫我:对命运的质疑,表达对不公的抨击。
- 客气略已平:暗示在客居他乡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 安能事计然:表明对世俗计较的否定,强调内心的追求。
- 且复师渊明:引入陶渊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傥有故人问:结束时表达对友人的期望,给人以温暖。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世累如缀缨”比喻生活的压力。
- 对仗:如“鳞差四百指,羽惯啼饥声”,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在“天岂私贫我”中,通过反问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探讨了贫困、学业无成的无奈,表达了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对命运的不满与对友谊的珍视。诗中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尽管生活艰难,但仍希望通过学习与内心的追求来实现自我价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储粟:象征生活的富裕与安稳。
- 缀缨:象征生活的重负与束缚。
- 鳞:象征生命的多样与脆弱。
- 羽:象征自由与生存的艰难。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诗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缸无储粟”是什么意思?
- A. 家里有很多粮食
- B. 家里没有粮食储备
- C. 家里有很多储物罐
- D. 家里储存了书籍
-
诗人提到的“渊明”指的是哪个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陶渊明
- D. 白居易
-
诗中用来形容生活压力的比喻是:
- A. 流水
- B. 缀缨
- C. 鸟鸣
- D. 鱼鳞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鹿柴》:描绘自然与隐居之美。
诗词对比:
- 朱翌的《送郑公绩赴试金陵》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者均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反思,但朱翌更强调个人的艰辛与对友人的祝福,而陶渊明则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的决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便于对比和学习。
- 《陶渊明全集》: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生活与思想,帮助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引申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