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卓锡泉复出》

时间: 2025-01-22 06:41:35

竹龙衔尾转山房,饮足寒清滴夜长。

曾问鞠穷目眢井,为焚安息坐胡床。

千山从此俱蒙润,一线才通未可量。

六月炎方了无暑,谁知世上有清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龙衔尾转山房,饮足寒清滴夜长。曾问鞠穷目眢井,为焚安息坐胡床。千山从此俱蒙润,一线才通未可量。六月炎方了无暑,谁知世上有清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凉的山中夜景:竹龙在山间转动,饮水的声音伴随着漫长的夜晚。诗人曾经询问过那些目光炯炯的人,关于井水的寒冷与清澈,心中渴望能够在这清凉的地方安静坐着。自此之后,千山万岭都沐浴在滋润之中,这样的清凉是无法用常规来衡量的。即便是炎热的六月,依然没有暑气,谁又知道世间还有如此清凉的地方呢?

注释:

  • 竹龙:形象的比喻,指竹子似龙般在山中蜿蜒。
  • 饮足:指饮水充足,形容水源清澈。
  • 寒清:指水的寒冷而清澈。
  • 鞠穷:可能指古代的某个名人或隐士。
  • 胡床:一种古代的坐具,多用在户外或安静的场所。
  • 蒙润:滋润,形容大自然得到雨水滋养。
  • 一线才通未可量:这里的“一线”可能指水流或通道,表达了清凉的难以估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翌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风格多样,常常融合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擅长描绘山水。

创作背景:这首诗产生于一个安静的山间夜晚,诗人身处幽静的环境,感受到大自然的清凉,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的反思。诗人以竹龙、寒水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宁静而清凉的山中场景。诗中的“竹龙衔尾”不仅形象生动,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和谐。通过“饮足寒清滴夜长”,诗人传达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凉,营造出一种舒适的氛围。

“曾问鞠穷目眢井”一句则暗示了诗人与隐士的交流,表现出对智慧和清净生活的向往。诗人以“胡床”作为安息之所,带有一种自在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千山从此俱蒙润”,则表现出自然界的生命力与滋润,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后两句“六月炎方了无暑,谁知世上有清凉”则是对现实的反思,揭示了在众人忙碌追求物质生活时,仍然存在着一种世外桃源般的清凉和宁静。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清凉生活的渴望与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竹龙衔尾转山房”:描绘竹子在山间的蜿蜒生长,象征自然的灵动。
    • “饮足寒清滴夜长”:夜晚的宁静与清凉,使人感到舒适。
    • “曾问鞠穷目眢井”:提及隐士,寄托对高人智慧的向往。
    • “为焚安息坐胡床”:渴望在这清凉的地方安静休息。
    • “千山从此俱蒙润”:自然的滋润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一线才通未可量”:强调清凉的珍贵与难以估量。
    • “六月炎方了无暑”: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依然感受到清凉。
    • “谁知世上有清凉”:对清凉生活的感慨与反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竹龙比喻竹子,生动形象。
    • 拟人:水滴的声音让夜晚似乎有了生命。
    • 对仗:如“千山从此俱蒙润”与“一线才通未可量”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意。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自然的清凉展开,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间喧嚣的反思。

意象分析:

  • 竹龙:象征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 寒清:代表着自然的纯粹与清凉。
  • 胡床:象征着安静与自在的生活方式。
  • 千山:象征大自然的广阔与生命的延续。
  • 六月:代表炎热的夏季,与清凉形成鲜明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竹龙衔尾”描绘的是什么意象?

    • A. 一条真实的龙
    • B. 竹子的生长形态
    • C. 一种水流的形态
  2. “胡床”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忙碌的生活
    • B. 安静的休息
    • C. 世俗的烦恼
  3. 诗中提到的“六月炎”与“清凉”之间的关系是?

    • A. 相互对立
    • B. 互为补充
    • C. 没有关系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朱翌与王维:两者都擅长描绘自然,朱翌更注重清凉与宁静,王维则在山水之间表现孤寂与哲思。
  • 李白与朱翌:李白的诗豪放奔放,而朱翌则更显细腻与内敛,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