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白衣寺钟楼》

时间: 2025-01-22 20:24:36

凭高真欲驭西风,百里纤毫尽发蒙。

楼观相望秋色里,江山争丽海光中。

云容入座如相识,足力缘梯尚不穷。

肯使诗成夸得意,撞钟惊起坐禅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白衣寺钟楼
作者: 朱翌 〔宋代〕

凭高真欲驭西风,
百里纤毫尽发蒙。
楼观相望秋色里,
江山争丽海光中。
云容入座如相识,
足力缘梯尚不穷。
肯使诗成夸得意,
撞钟惊起坐禅翁。

白话文翻译:

在高处眺望,真想驾驭西风,
百里之内的细微之处都模糊不清。
楼阁俯瞰着秋色的景色,
江山在海光中争相显得美丽。
云彩的形状与我似曾相识,
攀登的力量仿佛无穷无尽。
如果能把诗写得意气风发,
撞响钟声惊醒了坐禅的老僧。

注释:

  • 凭高:在高处。
  • :驾驭。
  • 纤毫:细微之处。
  • 楼观:楼阁的观望。
  • 争丽:争相美丽。
  • 云容:云的形态。
  • 足力:行走的力量。
  • 坐禅翁:坐着打坐的老和尚。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其意境与中国古代山水诗歌中常见的“高处观景”情景相似,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翌,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其诗作以清新俊逸著称,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白衣寺的钟楼,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宋代诗人的情怀与境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入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开篇的“凭高真欲驭西风”便展现了诗人在高处的豪情,仿佛可以与西风共舞,感受到风的自由与力量。接下来的“百里纤毫尽发蒙”则巧妙地表达了在广阔的视野中,细微的事物变得模糊,暗示了人生的复杂和难以把握。

“楼观相望秋色里,江山争丽海光中。”这一句通过对秋色与江山的描绘,呈现出自然的美丽与壮观,诗人似乎在此刻感受到了一种宁静与安逸。而“云容入座如相识”,则通过拟人的手法,使得自然的云彩与诗人产生了亲密的联系,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最后两句,诗人借撞钟声惊醒坐禅的老僧,寓意着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也希望能够唤醒他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哲思,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凭高真欲驭西风:在高处,真想要驾驭西风,表现出诗人渴望自由与壮阔的心情。
    • 百里纤毫尽发蒙:百里之外的细微之处都看不清,暗示着人对广阔天地的渺小感。
    • 楼观相望秋色里:楼阁在秋色中遥相望,表现出诗人对秋天美景的沉醉。
    • 江山争丽海光中:江山在海光中相互辉映,突显出自然景色的美丽。
    • 云容入座如相识:云彩的形态似乎与我相识,营造出人与自然的亲近感。
    • 足力缘梯尚不穷:登高的力量似乎没有尽头,表现出诗人探索的意志。
    • 肯使诗成夸得意:如果能写出得意的诗篇,表现了诗人对创作的渴望。
    • 撞钟惊起坐禅翁:撞钟声惊醒了打坐的僧人,暗示诗的力量与启迪。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对仗、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 高处: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西风: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束的生活。
  • 秋色: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成熟。
  • 江山:象征着大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
  • 云彩:象征着变化与无常。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觉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凭高真欲驭西风”中的“西风”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厄运
    • C. 胜利
  2. 诗人通过“撞钟惊起坐禅翁”表达了什么?

    • A. 对僧人的嘲讽
    • B. 对创作的自信
    • C.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3. 诗中提到的“云容入座如相识”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什么关系?

    • A. 疏远
    • B. 亲近
    • C. 对立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李白《庐山谣》
  2. 王维《山居秋暝》
  3.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更加注重豪情与奔放;而朱翌的《登白衣寺钟楼》则在细腻与哲思中求得平衡,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