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饮酒二十首》
时间: 2025-02-04 15:42: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陶饮酒二十首》
哓哓六男子,弦诵各一经。
复生五丈夫,戢戢丁欲成。
归田了门户,与国充践更。
普儿初学语,玉骨开天庭。
淮老如鹤雏,破壳已长鸣。
举酒属千里,一欢愧凡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六位男子齐声朗诵经典,五位年轻的壮汉在努力成长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认为田园生活能带来真正的自由与快乐。小孩子刚学会说话,象征着新生与希望;而淮老(淮南王)的儿子如同破壳的雏鸟,展翅高飞。诗人举杯畅饮,尽情庆祝,却也感到些许愧疚,意识到这种快意与平凡之情的对比。
注释
- 哓哓:形容声音大而清晰,通常指读书声或音乐声。
- 戢戢:形容声音轻微而清晰,通常指乐器声。
- 普儿:指小孩,象征着新的生命。
- 淮老:指淮南王,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象征着才华与成就。
- 属千里:意为举杯相邀,千里之外的朋友也能共享此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思想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而深刻,风格独特,兼具豪放与婉约。
创作背景
《和陶饮酒二十首》是苏轼对陶渊明饮酒诗风的回应与借鉴。在诗中,苏轼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在政治风波后的心境,渴望逃离官场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群男子吟诵经典的悠扬场景,展现了文化与友谊的力量。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更传达了对生命新生的感慨。苏轼用“普儿初学语”来象征希望与未来,反映了社会的延续和新生事物的诞生。而“举酒属千里”则暗示着人际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在喝酒时感受到朋友的温暖。这种情感的复杂性通过“愧凡情”得以深化,体现了人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和对平凡生活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哓哓六男子:描绘了六个男子的朗读场景,声音清晰悦耳。
- 弦诵各一经:每个人都在诵读经典,显示了他们的学识。
- 复生五丈夫:再次提到壮汉,强调他们的成长过程。
- 戢戢丁欲成:这些年轻人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 归田了门户:表达了诗人想要回归田园的愿望。
- 与国充践更: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与回归田园的矛盾。
- 普儿初学语:小孩的出生象征着新的希望和未来。
- 玉骨开天庭:用“玉骨”形容小孩的纯洁与美好。
- 淮老如鹤雏:淮老的儿子,象征着新一代的崛起。
- 破壳已长鸣:小鸟破壳而出,展现出生的迫不及待。
- 举酒属千里:邀请远方的朋友共饮,表现友情的延续。
- 一欢愧凡情:尽管欢庆,内心却有些愧疚于平凡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小孩比喻成“玉骨”,形象生动。
- 拟人:将“破壳已长鸣”赋予小鸟以人类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由田园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赞美。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男子:象征着力量与知识的传播者。
- 普儿: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 酒:象征着情感的交流与享受生活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关于“哓哓六男子”的描述,下列哪项最符合诗意?
- A. 他们在唱歌
- B. 他们在朗读经典
- C. 他们在跳舞
-
“普儿初学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诗强调个体的隐逸与自然的融合,而苏轼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则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友情与生活的反思。两者虽然都对饮酒有热情,但苏轼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陶渊明诗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