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

时间: 2025-01-22 11:01:50

已破谁能惜甑盆,颓然醉里得全浑。

欲求公瑾一囷米,试满庄生五石樽。

三杯卯困忘家事,万户春浓感国恩。

刺史不须邀半道,篮舆未暇走山村。

意思解释

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

作者: 苏轼 〔宋代〕


原文展示

已破谁能惜甑盆,颓然醉里得全浑。
欲求公瑾一囷米,试满庄生五石樽。
三杯卯困忘家事,万户春浓感国恩。
刺史不须邀半道,篮舆未暇走山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自由的渴望。诗的开头提到已经破损的甑和盆,暗示着生活中的破败和无奈;接着在醉酒中却感到畅快,体现了作者借酒消愁的心态。想要像公瑾(周瑜)那样拥有一囷米(粮食),同时又想要庄子那样拥有满满的酒樽,表现出对物质与精神自由的追求。诗人借酒淡忘家事,感受国家的恩惠,最后感叹身为刺史却不得不在途中奔走,未能享受山村的宁静。


注释

  • 甑盆: 甑是蒸饭用的器具,盆是盛食物的器具,双双破损暗示生活的困顿。
  • 公瑾: 指周瑜,字公瑾,东吴名将,象征着英雄豪杰。
  • 庄生: 指庄子,代表着道家思想,强调自由和逍遥。
  • 卯困: 指三杯酒后,感觉困顿、迷糊的状态。
  • 刺史: 官名,代表地方官员。
  • 篮舆: 旧时的一种交通工具,表示诗人的出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年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的感受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苏轼的《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作,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独特的个性。诗的开头,提到“已破谁能惜甑盆”,在看似平常的生活器具中,蕴含着作者对失去与破碎的感慨。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诗人醉酒后的状态,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潇洒生活的向往。

诗中,苏轼通过“欲求公瑾一囷米,试满庄生五石樽”的对比,表达了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渴望。他希望能够拥有周瑜的英雄气概和庄子的洒脱境界,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三杯卯困忘家事,万户春浓感国恩”则展现出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他希望在酒中找到解脱,同时也感受到国家的恩惠与百姓的安宁。最后一句“刺史不须邀半道,篮舆未暇走山村”则是一种无奈的自嘲,身为官员却不得不匆忙奔波,无法享受田园的宁静与恬淡。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追求,反映了苏轼在动荡时代中的个人情感与价值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破谁能惜甑盆: 生活中的器具破损,象征着生活的困顿,感叹难以珍惜。
  2. 颓然醉里得全浑: 在醉酒中得到一种心灵的解脱,尽管生活破碎。
  3. 欲求公瑾一囷米: 希望拥有周瑜的英雄气概,象征着对成就的渴望。
  4. 试满庄生五石樽: 渴望庄子般的自由与洒脱,反映对精神生活的向往。
  5. 三杯卯困忘家事: 酒后忘却家务琐事,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6. 万户春浓感国恩: 感受到国家的恩惠,暗示诗人对社会的关怀。
  7. 刺史不须邀半道: 身为刺史,却不得不在路途中奔波,表达无奈。
  8. 篮舆未暇走山村: 忙于公务,难得享受山村的宁静,体现生活的急促与压力。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对“公瑾”和“庄生”的对比,表现出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追求。
  • 夸张: 通过“万户春浓”,增强对国家安宁的感受。
  • 隐喻: 甑盆的破损象征生活的困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的反思与感慨,展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甑盆: 象征生活的琐碎与困顿。
  • 公瑾: 代表英雄与成就,渴望的象征。
  • 庄生: 代表道家思想,象征自由与逍遥。
  • : 象征放松与逃避现实的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关于“甑盆”的含义,下列哪项最接近? A. 生活的美好
    B. 生活的困顿
    C. 生活的自由
    D. 生活的繁华

  2. “欲求公瑾一囷米”中“公瑾”指的是谁? A. 李白
    B. 周瑜
    C. 杜甫
    D. 白居易

  3.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悲伤
    B. 无奈与向往
    C. 喜悦
    D. 愤怒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与杜甫: 两位诗人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苏轼多了一份洒脱与乐观,杜甫则更显沉重与忧虑。

解读: 苏轼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由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与民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