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过溪亭》

时间: 2025-01-26 23:43:59

身轻步隐去忘归,四柱亭前野约微。

忽悟过溪还一笑,水禽惊落翠毛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身轻步隐去忘归,四柱亭前野约微。
忽悟过溪还一笑,水禽惊落翠毛衣。

白话文翻译:

我轻轻地走着,无意间忘记了回去的时间;在四柱亭前,轻风拂过,野草微微摇曳。
忽然领悟到,过溪时的那一抹微笑,惊动了水鸟,它们纷纷飞起,落下翠绿色的羽毛。

注释:

  • 身轻:形容步伐轻盈。
  • 步隐:行走的身影逐渐隐去。
  • 忘归: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 四柱亭:指一种建筑结构,四根柱子支撑的亭子。
  • 野约:在野外的约定或景象。
  • 忽悟:突然领悟。
  • 过溪:渡过小溪。
  • 翠毛衣:指水鸟的翠绿色羽毛。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水禽惊落翠毛衣”中的“水禽”可引申为水边生物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在自然中寻找寄托,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中展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轻松自然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溪边亭子中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恬淡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开头两句通过“身轻步隐”和“忘归”,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时间的无暇顾及,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接着的“忽悟过溪还一笑”则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瞬间领悟,似乎在一刹那间,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心中充满了欢愉。而最后一句“水禽惊落翠毛衣”,不仅描绘了水鸟因惊慌而起飞的场景,同时也象征着自然界中生灵的活力与灵动。这首诗以简单的叙述方式,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展现了其哲思与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身轻步隐去忘归:描绘诗人轻快的步伐,因陶醉于自然而忘记了时间。
    • 四柱亭前野约微:在亭子前,野草轻轻摆动,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幽美。
    • 忽悟过溪还一笑:突然有所领悟,流露出内心的愉悦。
    • 水禽惊落翠毛衣:水鸟因惊吓而飞起,洒落的翠羽象征着自然的生动与美丽。
  •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水禽惊落”,赋予水禽以人的情感,增强画面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和意境上形成了和谐的对称,增添了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反省。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流动的时间与生命。
    • :代表着人们在自然中寻求的宁静空间。
    • 水禽: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身轻步隐去忘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忧伤
    • B. 悠然
    • C. 激动
  2. “水禽惊落翠毛衣”中的“翠毛衣”指的是什么?

    • A. 水草
    • B. 水鸟的羽毛
    • C. 小溪的水
  3. 诗人在哪里领悟到过溪的微笑?

    • A. 在山顶
    • B. 在四柱亭前
    • C. 在水边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有着对自然的描绘,但苏轼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而王维则更突出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选》
  • 《唐宋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诗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