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破浣溪沙》

时间: 2025-01-26 03:44:52

一夜西风碧已残,登楼谁更倚阑看。

道是重衾推未起,不胜寒。

满地流尘双枕寂,弥天零露一灯閒。

回遍柔肠心又远,梦来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摊破浣溪沙
作者: 袁克文 〔清代〕

一夜西风碧已残,
登楼谁更倚阑看。
道是重衾推未起,
不胜寒。

满地流尘双枕寂,
弥天零露一灯閒。
回遍柔肠心又远,
梦来难。


白话文翻译:

一夜的西风已经将青色的天空吹得残破,
登楼的人中还有谁能倚着栏杆远望?
说是重叠的被褥还未推开,
真是难以忍受的寒冷。

满地的尘埃,双枕寂静无声,
天空洒下的细雨,灯下显得格外悠闲。
心中柔情万千,却又遥不可及,
梦中重聚,实在是难以实现。


注释:

字词注释:

  • 西风:意指秋天的风,常用来象征凋零、寂寞的气氛。
  • 碧已残:青色的天空已经残破,暗示了景色的凋零。
  • 重衾:指多层的被子,象征温暖与舒适。
  • 流尘:地上的尘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沉寂。
  • 零露:细小的露水,寓意清冷与孤寂。
  • 柔肠:形容内心的柔情与思念。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特别的典故,但通过对“西风”、“寒”、“流尘”等意象的运用,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孤独情感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以其才华横溢和精湛的诗词技艺著称。其诗风细腻,常表现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的结合,富有音乐感。

创作背景: 《摊破浣溪沙》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去的追忆。


诗歌鉴赏:

《摊破浣溪沙》是一首表现孤独与思念的抒情诗。开篇以“西风”的意象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随着对“重衾”的描写,诗人通过未起的床褥,传达出对温暖的渴望和对当前寒冷境遇的无奈。

“满地流尘双枕寂”,这句则进一步强化了孤独的情感,双枕的寂静显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单,尘埃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沉寂。最后几句“回遍柔肠心又远,梦来难”,更是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内心柔情与现实的遥远,渴望重聚却又感到无奈。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夜西风碧已残:西风的吹拂使得碧空已然不再,暗示时光流逝的无情。
  2. 登楼谁更倚阑看:问登楼的人中,还有谁能继续倚着栏杆远望,表现孤独之感。
  3. 道是重衾推未起,不胜寒:重叠的被褥未曾推开,无法抵挡内心的寒冷,隐喻对温暖的渴望。
  4. 满地流尘双枕寂:地上的尘埃和双枕的寂静,象征着孤寂与时间的流逝。
  5. 弥天零露一灯閒:细雨如露,灯下显得格外悠闲,意指一种静谧的孤独感。
  6. 回遍柔肠心又远,梦来难:思念的柔情在心中萦绕,但梦中的重聚难以实现,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被褥比喻为温暖,暗示内心的渴望。
  • 拟人:将“流尘”与“零露”赋予情感,使自然景物更具人性化。
  • 对仗:如“满地流尘双枕寂”,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渲染秋夜的孤寂,表达了诗人对温暖的向往与对思念的无奈,体现了人生的孤独与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秋天,代表凋零与孤独。
  • 重衾:象征温暖与安慰,反映对亲情或爱情的渴望。
  • 流尘: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沉寂。
  • 零露:象征清冷与孤寂。
  • 一灯:象征孤独中微弱的希望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西风”象征什么? a) 春天的温暖
    b) 秋天的凋零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寒冷

  2. “重衾”主要表现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财富
    b) 温暖与安慰
    c) 朋友
    d) 自由

  3. 诗中“满地流尘”体现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沉寂
    c) 希望
    d) 激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浣溪沙》——李清照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浣溪沙》同样抒发了对离愁的思念,但其风格更为细腻柔和,而袁克文的《摊破浣溪沙》则表现出一种更为苍凉的孤独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袁克文诗集
  2. 《清代诗词研究》
  3.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