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暮霞照水》
时间: 2025-01-24 02:03: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婆罗门引·暮霞照水
作者:赵昂 〔宋代〕
暮霞照水,水边无数木芙蓉。
晓来露湿轻红。
十里锦丝步障,日转影重重。
向楚天空迥,人立西风。
夕阳道中。
叹秋色与愁浓。
寂寞三千粉黛,临鉴妆慵。
施朱太赤,空惆怅教妾若为容。
花易老烟水无穷。
白话文翻译:
傍晚的晚霞映照在水面上,水边盛开着无数的木芙蓉。
清晨的露水湿润了轻红的花瓣。
十里的锦绣丝带仿佛成了步行的障碍,阳光转动,影子层层叠叠。
向着楚地的天空高远,人独立在西风中。
夕阳在道路中间。
感叹秋色和愁绪交织得如此浓厚。
寂寞的三千粉黛,照镜子时显得慵懒。
涂抹的朱砂颜色太鲜艳,空余惆怅让我如何打扮自己。
花儿容易凋谢,烟水却无穷无尽。
注释:
- 暮霞:傍晚的彩霞。
- 木芙蓉:一种植物,花色艳丽,常见于水边。
- 露湿轻红:早晨的露水使红色花瓣显得更加湿润而娇嫩。
- 锦丝步障:形容美丽的景致如同锦缎般,构成了一种障碍。
- 楚天空迥:楚地的天空高远广阔。
- 三千粉黛:形容众多的女子或妆容。
- 施朱太赤:涂抹的红色妆容过于鲜艳。
典故解析:
“秋色与愁浓”反映了秋天的萧瑟与人们内心的愁苦,常见于古诗词中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昂,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独特的艺术视角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融入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季,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与愁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婆罗门引·暮霞照水》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与诗人内心的愁绪。开篇以“暮霞照水”引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水边无数木芙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画面,花瓣上湿润的露水,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进一步深化了情感,通过“十里锦丝步障”和“日转影重重”,表现了时间与空间的交错感,似乎在提醒读者,每一次的美好都伴随着流逝。诗的最后部分,诗人用“寂寞三千粉黛”表达了对女性美的感慨与对自身的反思,揭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交织,既有对秋色的赞美,也有对生命短暂的思索,展示了诗人在自然与人心之间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霞照水:描绘了日落时分的美丽景象。
- 水边无数木芙蓉: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繁盛。
- 晓来露湿轻红:传达了清晨的清新与花的娇嫩。
- 十里锦丝步障:通过华美的比喻,展现了景致的层次感。
- 日转影重重:表现了时间流逝的复杂性。
- 向楚天空迥:强调了自然的辽阔和人的渺小。
- 人立西风:体现了孤独与思考。
- 夕阳道中:象征着生命的旅程。
- 叹秋色与愁浓:引出愁绪。
- 寂寞三千粉黛:表现女性的孤独与美。
- 临鉴妆慵:描绘了她们对自身形象的无奈。
- 施朱太赤:反思妆容的过于鲜艳。
- 花易老烟水无穷: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无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锦丝”比喻美丽的景象,增强视觉效果。
- 拟人:将自然描写得如同有情感的存在,增添了诗歌的温度。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和意象上有很多对称的成分,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暮霞:象征美好与短暂。
- 木芙蓉:自然之美,生命的脆弱。
- 西风:孤独与思索的象征。
- 夕阳:时间流逝与生命的旅程。
- 粉黛:女性之美与内心的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暮霞照水”描述的是哪种时间的景象?
- A. 清晨
- B. 傍晚
- C. 正午
- D. 半夜
-
“寂寞三千粉黛”中的“粉黛”主要指什么?
- A. 男性
- B. 女性妆容
- C. 花朵
- D. 书籍
-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 A. 自然与生命
- B. 战争与和平
- C. 爱情与友情
- D. 财富与权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探讨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秋夕》(杜甫):描绘秋天的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思索。
诗词对比:
- 《庐山谣》(李白)与《婆罗门引·暮霞照水》均描绘自然之美,前者重视山水的壮丽,后者则关注细腻的秋色与个人情感的融合。两者均展现了中国古代诗词中自然与人情的深刻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包含赵昂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典诗词鉴赏》:对古典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