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破浣溪沙 其一 七夕》
时间: 2025-01-26 04:20: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摊破浣溪沙 其一 七夕
玉露泠泠夜可怜。
藕花香里月如烟。
一段离愁无着处,
抱琴眠。
便在眼前犹是梦,
不堪梦里更疑仙。
天上人间同怅望,
又今年。
白话文翻译:
在这可怜的夜晚,露水滴滴答答,清凉而迷人。
在藕花香气中,月光如烟般朦胧。
一段离愁无处寄托,只能抱着琴入眠。
眼前的情景犹如梦境,梦中更是令人怀疑是否身处仙境。
天上人间都在同样的怅惘中,转眼又是一年七夕。
注释:
- 玉露: 指清晨的露水,这里形容夜晚的清凉。
- 泠泠: 形容水声清脆,也可指清凉。
- 藕花: 荷花的一种,清香怡人。
- 月如烟: 形容月光朦胧,像烟一样柔和而缥缈。
- 离愁: 离别后的愁苦。
- 无着处: 没有寄托的地方。
- 抱琴眠: 抱着琴入睡,暗示孤独和情感寄托。
- 不堪梦里更疑仙: 不忍在梦中更疑惑自己是否置身于仙境。
- 怅望: 思念与惆怅的目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之华,字惭愧,号恨水,江苏无锡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以其细腻的感情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集中于对爱情、人生、社会的思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摊破浣溪沙 其一 七夕》创作于20世纪中叶,正值中国社会变革时期,张恨水通过对传统节日的描绘,表达了对离愁别绪的深切感受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七夕作为中国的传统情人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寓意与情感色彩。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与感慨。首句“玉露泠泠夜可怜”通过描绘夜晚的露水,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悲怆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接下来“藕花香里月如烟”,则通过藕花的清香与月光的柔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渴望。
诗的中间部分“一段离愁无着处,抱琴眠”,直接点出离愁的主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琴上,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失落。眼前的美景似乎是梦境般的存在,但诗人又不免怀疑这一切是否真实,表现出一种无能为力的惆怅。
最后两句“天上人间同怅望,又今年”则将诗人的情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表达了一种普遍的、超越时空的思考。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人们都在同样的期盼与失落中度过七夕,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更加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而细腻,感情上真挚而深刻,展现了张恨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对现代情感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露泠泠夜可怜: 夜晚的露水清凉动人,渗透着一种可怜的情感。
- 藕花香里月如烟: 在藕花的香气中,月光轻柔飘渺,营造出梦幻般的意境。
- 一段离愁无着处: 离别的愁苦无处寄托,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 抱琴眠: 用琴作为情感的寄托,暗示诗人的孤寂。
- 便在眼前犹是梦: 眼前的景象似乎是梦境,充满了虚幻感。
- 不堪梦里更疑仙: 在梦中更是无法分辨现实与幻境,怀疑自己是否身处仙境。
- 天上人间同怅望: 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大家都在同样的思念与怅惘中。
- 又今年: 又是一年七夕,时间的流逝让思念更加深刻。
修辞手法:
- 比喻: “月如烟”比喻月光的柔和与朦胧。
- 拟人: “夜可怜”赋予夜晚以情感,使其更具人性化。
- 对仗: 诗中“天上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七夕节的描绘,探讨了爱情的美好与离愁的苦楚,表达了人们在时间流逝中对爱情的追忆和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露: 代表清新、洁净,暗示情感的纯粹。
- 藕花: 象征爱情的美好与芬芳。
- 月光: 代表思念与希望,同时也带来孤独。
- 琴: 作为情感的寄托,象征艺术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张恨水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月如烟”中“烟”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清晰
- B. 模糊
- C. 明亮
- D. 黑暗
-
诗中“天上人间同怅望”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安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 《离骚》 - 屈原
诗词对比:
- 张恨水 vs. 李白
- 张恨水的《摊破浣溪沙 其一 七夕》强调离愁与思念,情感细腻;而李白在《月下独酌》中则表现出洒脱与豪放,更多的是对自然与酒的陶醉。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张恨水诗文集》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