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
时间: 2025-01-11 16:44: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蜃楼幻灭,劫波沸处海桑红。
千年镜月迷蒙。恍觉浮生如梦,今古万缘空。
但闲吹玉管,静抚焦桐。
山深雾浓。倚翠竹,对西风。
未许魔炎魅火,燃炽胸中。
云端长啸,又还怕声彻广寒宫。
无限意,尽付秋鸿。
白话文翻译
蜃楼幻影消逝,在波涛汹涌的地方海面泛红。
千年的明月在镜子中模糊不清。恍然觉得浮生如梦,今古万事皆为空。
我只是悠闲地吹奏玉管,静静地抚摸着焦桐。
山间雾气浓重,我倚靠在翠竹旁,面对西风。
不允许魔焰和魅火燃烧我炽热的胸怀。
在云端长声啸叫,却又担心声音传遍广寒宫。
所有的情感,都寄托于秋鸿之上。
注释
- 蜃楼:海市蜃楼,指在海面上因光的折射而产生的幻影。
- 劫波:指海浪汹涌的样子。
- 桑红:海水因波涛翻滚而泛起的红色泡沫。
- 千年镜月:比喻月亮的映照,如同千年不变的镜子。
- 浮生如梦:人生如梦,暗指人生的虚幻和短暂。
- 玉管:古代乐器,象征音乐的悠扬与宁静。
- 焦桐:焦黑的桐木,象征过往的哀伤或音乐的源头。
- 魔炎魅火:比喻内心的欲望和情感。
- 广寒宫:指月宫,传说中嫦娥居住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熊盛元是当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写景为主,常融入哲理思考,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当代社会,社会变迁与个人情感交织,诗人通过自然与内心的关系,探讨人生的意义与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婆罗门引》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蜃楼的幻灭与海浪的汹涌,象征着人生中那些虚幻的追求和经历。诗人恍然觉得浮生如梦,反映了对现实的无奈与迷茫。
而后,悠闲地吹奏玉管和静抚焦桐,则表现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在浓雾的山中,倚靠翠竹,似乎在与自然对话,感受着生活的本真。而“不许魔炎魅火,燃炽胸中”,则表现了对内心欲望的抵制,强调了清净与超脱。
最后的“云端长啸”,既是一种对自由的向往,也暗含着对世俗的超然。诗人在此将情感寄托于秋鸿,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与归属,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释然。整首诗在意象的交织中,传递出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蜃楼幻灭,劫波沸处海桑红:开篇即用蜃楼的幻灭与波涛汹涌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虚幻与动荡的氛围,象征着世事的无常。
- 千年镜月迷蒙:借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
- 恍觉浮生如梦,今古万缘空:进一步加深对人生虚无的感慨,反映出一种哲学思考。
- 但闲吹玉管,静抚焦桐:转向内心的宁静与对音乐的向往,表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山深雾浓,倚翠竹,对西风:自然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 未许魔炎魅火,燃炽胸中:表现出对内心欲望的抵制与追求清净的决心。
- 云端长啸,又还怕声彻广寒宫:诗人渴望自由,却又对世俗的评价有所顾忌,形成一种矛盾的心理。
- 无限意,尽付秋鸿:最后将情感寄托于秋鸿,象征着对理想与归属的追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梦境,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拟人:山、竹、风等自然元素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对仗之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理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蜃楼:象征虚幻与追求。
- 焦桐:象征过往的哀伤与对音乐的寄托。
- 秋鸿:象征理想与归属,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蜃楼幻灭”所表现的意象是什么? A. 现实的纷扰
B. 内心的宁静
C. 追求的虚无
D. 自然的美丽 -
“未许魔炎魅火,燃炽胸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欲望的追求
B. 对内心欲望的抵制
C. 对现实的逃避
D. 对未来的期待 -
诗中提到的“秋鸿”象征着什么? A. 对过往的怀念
B. 对理想的追求与归属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人生的迷茫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与不羁,与熊盛元的《婆罗门引》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更强调享乐与放纵,而后者则反映出对内心宁静的渴求。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史》
- 《当代诗歌研究》
- 熊盛元相关的诗集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