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雁)》
时间: 2025-01-10 22:55: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声甘州(雁)
作者: 刘克庄
物微生处远,往还来非但稻粱求。
似爱长安日,怕阴山雪,善自为谋。
个里幸无鸣镝,随意占沙洲。
归兴何妨待,风景和柔。
昔到衡阳回去,今随阳避地,遍海南头。
与西川流寓,彼此各淹留。
未得云中消息,登望乡台了又登楼。
江天阔,几行草字,字字含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与无奈。身处偏远之地,来去并非只是为了谋生,也希望能够享受长安的阳光,惧怕阴山的寒雪,做到自我保护。这里的沙洲是他自由栖息的地方,无需外界的打扰。归乡的愿望可以暂且放下,眼前的风景柔美而令人陶醉。曾经回到衡阳,如今却在阳光下避开寒冷,四处游荡至海南。与朋友在西川流寓,彼此之间都在停留,无法再相聚。未曾得到云中的消息,站在望乡台上,心中满是惆怅。江天一色,几行草书,字字都充满了愁苦。
注释
- 微生处:微小的生物,指生活在偏远地方的人。
- 稻粱:稻米和粮食,象征生计。
- 鸣镝:指箭矢的声音,这里表示战争或危险。
- 沙洲:水中小岛,象征一种自由和安宁。
- 归兴:归家的情绪和愿望。
- 衡阳:地名,指古代的衡阳,象征故乡。
- 云中消息:指远方的消息,尤其是与家乡有关的消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士杰,号青山,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擅长诗词和散文。他在词坛上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刘克庄的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自然景色和历史感慨,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八声甘州(雁)》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乱与个人失落之际,诗人感受到家国之忧与个人漂泊的无奈,因此在词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八声甘州(雁)》以深厚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开篇“物微生处远”,便以一种孤独的姿态引领读者进入诗人的思考中。诗人不仅仅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更是在反思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通过描写长安的阳光与阴山的雪,诗人展现了内心对温暖与安全的渴望。这种渴望在“个里幸无鸣镝”中得到了某种安慰,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归兴何妨待,风景和柔”一句,既是对归乡心切的抒发,也暗示了诗人对眼前美好风景的眷恋。诗人在回忆往昔的同时,也在感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未得云中消息,登望乡台了又登楼”,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仿佛每一次的登高望远都在加深内心的愁苦。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故乡的眷恋,既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深刻而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物微生处远:强调生活环境的偏僻。
- 往还来非但稻粱求:出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生计。
- 似爱长安日,怕阴山雪:向往温暖的长安,害怕寒冷的环境。
- 善自为谋:表达了自我保护的智慧。
- 个里幸无鸣镝:在此地生活安宁,无外界的威胁。
- 随意占沙洲:自由地在沙洲栖息。
- 归兴何妨待:归乡的愿望可以暂时放下。
- 风景和柔:眼前的美景让人陶醉。
- 昔到衡阳回去:回忆过去的经历。
- 今随阳避地,遍海南头:如今在阳光下游荡,身处南方。
- 与西川流寓,彼此各淹留:与友人相聚,却都在漂泊。
- 未得云中消息:未得到远方的消息。
- 登望乡台了又登楼:不断地追寻故乡的迹象。
- 江天阔,几行草字,字字含愁:辽阔的江天,几行字迹中满含愁绪。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鸣镝”比喻战争的危险。
- 对仗:词中多处采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未得云中消息,登望乡台了又登楼”,增强了情感的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主题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漂泊的感慨。诗人在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中,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着温暖和安宁的故乡。
- 阴山雪:象征着寒冷与不安。
- 沙洲:自由与栖息之地的象征。
- 云中消息:代表对远方与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希望回到哪个地方?
- A. 西川
- B. 长安
- C. 衡阳
- D. 海南
-
词中提到的“鸣镝”指的是什么?
- A. 鸟叫
- B. 箭声
- C. 风声
- D. 水声
-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无所谓
- B. 充满愁苦
- C. 愉悦
- D. 兴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个人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反映了人生的哲理与对亲友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刘克庄《八声甘州(雁)》与李白《庐山谣》: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人生的思考,刘克庄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李白则更显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词选》:对宋代词人的作品及其风格有详细的介绍。
- 《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词的分析与解读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