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恒山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3:56: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恒山 其一
作者: 陶澄 〔清代〕
恒阳地与塞垣通,山脉纡回指大同。
黑雾不消阴涧雪,翠微时下石坛风。
燔柴有制存周典,持节无人出汉宫。
幽缈岳灵何所寄,岿然碑版覆苔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恒山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诗人首先描绘了恒山的地理位置,强调山脉的蜿蜒与大同的联系。接着描写了阴涧中的雪与山顶的风,展现出山的冷峻与清幽。诗人提及古代的周朝典籍,表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感叹当今无人能继承汉宫的荣光。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山岳灵气的思考,碑版上覆满青苔,隐喻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
注释:
- 恒阳: 指恒山所在的区域。
- 塞垣: 指边界的城墙,暗指山脉的防御功能。
- 阴涧: 意指阴暗的山涧。
- 燔柴: 指用来生火的柴禾。
- 周典: 指周朝的典章制度。
- 持节: 指担任节度使的官员。
- 幽缈: 指隐秘而缥缈的状态。
- 岿然: 形容高大坚固的样子。
- 碑版覆苔红: 指碑文被青苔覆盖,红色指的是碑的颜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澄是清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充满历史感的时代,诗人通过登山之旅,感受到自然的壮丽和历史的积淀,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均体现了清代诗歌的特征。诗人在描绘恒山的自然景观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的开头通过地理位置的描述,建立了一个宽广的视野,随后转入对自然景象的细腻刻画,黑雾和阴涧雪的对比,表现出恒山的严峻和神秘。
在历史文化方面,诗人提到的“周典”与“汉宫”体现了对历史的追溯与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繁荣时代的向往。最后,诗人用“幽缈岳灵”表达了对山岳灵气的向往与思考,创作手法上运用了对仗与音韵的和谐,使整首诗充满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恒阳地与塞垣通”: 说明恒山的位置与边境相连,暗示其重要性。
- “山脉纡回指大同”: 描述山脉的蜿蜒曲折,指向大同的方向。
- “黑雾不消阴涧雪”: 形象地描绘阴暗的山涧中积雪未融,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
- “翠微时下石坛风”: 描绘山顶的翠绿和石坛上的微风,展现自然的宁静美。
- “燔柴有制存周典”: 提及古代的制度,表现对文化的尊重。
- “持节无人出汉宫”: 反映历史的沧桑,感叹无人继承辉煌的汉朝。
- “幽缈岳灵何所寄”: 追问山的灵气寄托何处,表达对灵性的思索。
- “岿然碑版覆苔红”: 描述碑刻被青苔覆盖,隐喻历史的沉淀。
修辞手法:
- 比喻: “幽缈岳灵”比喻山的灵气。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黑雾不消”与“翠微时下”。
- 拟人: 拟人化的描绘山的灵气,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恒山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思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恒山: 象征着高大壮丽的自然。
- 黑雾与雪: 表达了自然的复杂性和神秘感。
- 周典与汉宫: 代表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 碑版与苔红: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黑雾”与“阴涧雪”分别象征什么?
- A. 神秘与宁静
- B. 严峻与冷清
- C. 温暖与明亮
-
诗人提及的“周典”主要指代什么?
- A. 周朝的历史
- B. 周朝的文化典籍
- C. 周朝的政治制度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王维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更强调个人的感受与情感,而陶澄的《登恒山》则更多地融入了历史文化的思考与敬仰。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