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鲁国君臣燕雀娱,共言尝胆事全无。越王自爱看歌舞,不信西施肯献吴。
白话文翻译:
鲁国的君臣像燕雀一样欢娱,谈论的却是“尝胆”的事情全然无用。越王自己喜爱观看歌舞,不相信西施会为了吴国而献身。
注释:
- 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山东省一带。
- 燕雀:比喻小鸟,这里形容鲁国的君臣们无所事事,沉迷于欢乐。
- 尝胆:源于越王勾践的故事,讲述其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以图复国的决心。
- 越王:指越王勾践,曾被吴国打败,后期复兴越国。
- 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传说她为越国献身于吴国,成为吴王的王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寄,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因其作品多描写古典情感和历史典故而受到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清代,历史背景上与春秋时期的越国与吴国的恩怨有关,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鲁国君臣的描绘,反映出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开头的“鲁国君臣燕雀娱”展现了一种轻松而又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似乎对国家大事毫无关注,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颓废与无能。而“尝胆事全无”则用典故强调了鲁国君臣对历史教训的遗忘,显得格外讽刺。接下来的“越王自爱看歌舞”,则进一步揭示了越王的自恋与对外部世界的无知,让人感到其在享受个人娱乐时忽视了国家的危机。最后一句“不信西施肯献吴”不仅揭示了越王的疑虑,也反映了西施这一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象征着个人命运与国家大义之间的矛盾。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出鲁国和越国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同命运,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忽视,具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鲁国君臣的享乐与无所作为,反映出政治上的腐败。
- 第二联提及历史典故“尝胆”,暗示鲁国未能吸取教训。
- 第三联则聚焦越王的自我陶醉,显得轻视外部威胁。
- 最后一句点明西施的角色,揭示出她的献身与越王的怀疑,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复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君臣燕雀”和“尝胆事全无”形成鲜明的对比。
- 典故:使用“尝胆”典故,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
- 比喻:用“燕雀”形容鲁国君臣,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历史教训与个人命运的关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及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燕雀:象征小人物的欢娱与无知,反映出鲁国君臣的无所作为。
- 尝胆:象征着忍辱负重、复兴的决心,体现了历史教训的重要性。
- 歌舞:代表着个人享乐,隐喻国家危机的忽视。
- 西施:象征着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鲁国君臣的状态用哪个比喻来形容?
- A. 狼狈
- B. 燕雀
- C. 龟鹤
- D. 虎狼
-
“尝胆”的历史故事与哪个国家相关?
- A. 君子国
- B. 齐国
- C. 越国
- D. 吴国
-
诗中提到的西施象征着什么?
- A. 美丽
- B. 忍耐
- C. 牺牲
- D. 荣耀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
- 白居易《长恨歌》
诗词对比:
- 李寄与杜甫在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探讨上有相似之处,李寄关注的是政治的腐败与历史的遗忘,而杜甫则更强调社会动荡与民生苦难,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李寄研究》
- 《春秋时期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