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行》
时间: 2025-01-11 16:58: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荆门行》
作者:王建 〔唐代〕
江边行人暮悠悠,
山头殊未见荆州。
岘亭西南路多曲,
栎林深深石镞镞。
看炊红米煮白鱼,
夜向鸡鸣店家宿。
南中三月蚊蚋生,
黄昏不闻人语声。
生纱帷疏薄如雾,
隔衣噆肤耳边鸣。
欲明不待灯火起,
唤得官船过蛮水。
女儿停客茆屋新,
开门扫地桐花里。
犬声扑扑寒溪烟,
人家烧竹种山田。
巴云欲雨薰石热,
麋鹿度江虫出穴。
大蛇过处一山腥,
野牛惊跳双角折。
斜分汉水横千山,
山青水绿荆门关。
向前问个长沙路,
旧是屈原沈溺处。
谁家丹旐已南来,
逢著流人从此去。
月明山鸟多不栖,
下枝飞上高枝啼。
主人念远心不怿,
罗衫卧对章台夕。
红烛交横各自归,
酒醒还是他乡客。
壮年留滞尚思家,
况复白头在天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荆门的旅途与情感。江边的行人随着黄昏而行,山头却仍看不见荆州的身影。岘亭西南的路曲折,深深的栎树林里,石头发出清脆的声响。看见炊烟袅袅,红米与白鱼的香气在夜里弥漫,夜晚在鸡鸣声中选择店家休息。南方三月,蚊虫滋生,黄昏时分听不见人声。薄如雾的纱帷隔着身体,耳边的虫鸣声不断。想要明亮却不待灯火亮起,呼唤官船过蛮水。女儿在新茅屋中停留,开门扫地在桐花下。犬吠声在寒溪的烟雾中飘荡,人家在烧竹子,种田在山间。巴山的云欲雨,石头散发热气,麋鹿穿越江水,虫子从洞穴中爬出。大蛇经过的地方腥味四溢,野牛惊跳,双角折断。汉水斜分千山,山青水绿的荆门关。向前问路到长沙,那里曾是屈原沉溺的地方。谁家红色的旐帜已向南来,碰到流浪的人从此而去。月光明亮,山鸟多不栖息,低枝飞上高枝啼鸣。主人心念远方,心情不快,罗衫卧对章台的黄昏。红烛交错,各自归家,酒醒后仍是他乡的客人。壮年时留滞尚思家,况且白头在天涯。
注释:
- 荆州:古地名,今湖北省荆州市。
- 岘亭:地名,古时的一个休息亭。
- 栎林:栎树的树林,古人常以栎树为树木的象征。
- 噆噆:形容石头碰撞时发出的声响。
- 桐花:桐树开出的花,常用作美好环境的象征。
- 丹旐:红色的旗帜,常用于表示迎接或送别。
- 屈原:古代楚国的诗人,因忧国忧民而投江自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建,字子安,唐代诗人,生活于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与旅途生活,常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人情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建旅途之中,描绘了他在荆门的所见所感。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孤独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与自然景象。
诗歌鉴赏:
《荆门行》展现了王建高超的抒情技巧与细腻的观察力。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构建出一幅生动的旅途画面。江边的行人、山头的景致、炊烟的袅袅,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与旅途的孤独。诗人使用丰富的意象,如“犬声扑扑寒溪烟”、“月明山鸟多不栖”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特别是在描绘夜晚的情景时,诗人用“生纱帷疏薄如雾,隔衣噆肤耳边鸣”表达了对自然的敏感与细腻的感受,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种薄纱的触感与虫鸣的清脆。此外,诗中对屈原的提及,暗示了诗人对历史与身世的反思,深刻地揭示了游子在异乡的无奈与思乡之情。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结合个人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思乡情结。王建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边行人暮悠悠:描绘了江边行人于黄昏时分缓缓而行,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 山头殊未见荆州:行人到达山头,却仍然看不见荆州,暗示旅途的艰难与遥远。
- 岘亭西南路多曲:岘亭西南的道路曲折,表现出行程的复杂与辛苦。
- 栎林深深石镞镞:栎树林中石头相撞的声音,增添了自然的生动感。
- 看炊红米煮白鱼:描绘了温馨的乡村生活,炊烟袅袅,令人感到亲切。
- 夜向鸡鸣店家宿:夜晚选择在鸡鸣声中入住店家,表现了行旅的常态。
- 南中三月蚊蚋生:南方三月,蚊虫滋生,暗示旅途的不便。
- 黄昏不闻人语声:黄昏时分寂静无声,增添了孤独感。
- 生纱帷疏薄如雾:形容夜晚的薄纱帷,如雾般轻盈,营造出梦幻的感觉。
- 隔衣噆肤耳边鸣:虫鸣声隔着衣服传到耳边,表现对自然的敏感。
- 欲明不待灯火起:想要明亮的环境,却不必等到灯火点燃,表现出对光明的渴望。
- 唤得官船过蛮水:呼唤官船经过蛮水,暗示对交通的期待与渴望。
- 女儿停客茆屋新:有女子在新茅屋中停留,表现出居住环境的宁静。
- 开门扫地桐花里:女子扫地于桐花中,展现了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 犬声扑扑寒溪烟:犬吠声与溪水的烟雾交织,增添了生活气息。
- 人家烧竹种山田:人们在烧竹子,种植田地,表现农村的生活景象。
- 巴云欲雨薰石热:巴山的云欲下雨,石头散发热气,表现了天气的变化。
- 麋鹿度江虫出穴:麋鹿穿越江水,虫子从洞穴中爬出,表现了生态的生动。
- 大蛇过处一山腥:大蛇经过的地方有腥味,暗示自然的野性。
- 野牛惊跳双角折:野牛受到惊吓而跳跃,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斜分汉水横千山:汉水蜿蜒穿过千山,表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 山青水绿荆门关:荆门关的山水青翠,表现出美丽的自然环境。
- 向前问个长沙路:向前询问去长沙的路,表现了行旅的心态。
- 旧是屈原沈溺处:提到屈原沉溺的地方,暗示历史的沉重。
- 谁家丹旐已南来:询问谁家的红旗已向南,暗示希望与归宿。
- 逢著流人从此去:遇到流浪的人从此而去,表现出孤独感。
- 月明山鸟多不栖:月光下山鸟不栖息,表现出一种冷清。
- 下枝飞上高枝啼:鸟儿从低枝飞到高枝啼鸣,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主人念远心不怿:主人思念远方,心情不快,表现出人情的复杂。
- 罗衫卧对章台夕:披着罗衫对着章台的黄昏,展现出惆怅之感。
- 红烛交横各自归:红烛交错,代表着分别,表现出离别的情感。
- 酒醒还是他乡客:酒醒后仍是他乡客人,强调游子心中的孤独。
- 壮年留滞尚思家:壮年时留滞他乡,仍旧思念家乡。
- 况复白头在天涯:白发苍苍,仍在天涯,表现出对家乡的深深眷念。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用“薄如雾”来形容纱帷,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如“犬声扑扑”,使得声音有了生命,增添了生活气息。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使得诗歌更具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游子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描绘。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人们在异乡的无奈与渴望归宿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边:象征旅途的开始与孤独。
- 山头:代表遥远的目标与希望。
- 炊烟:象征温暖的家庭与生活的美好。
- 桐花:象征美好的环境与宁静的生活。
- 月明鸟啼:象征夜的寂静与自然的生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荆州”位于哪个省?
- A. 湖北
- B. 四川
- C. 浙江
-
诗人提到的“屈原”是因为什么原因投江?
- A. 忧国忧民
- B. 寻求名利
- C. 追求爱情
-
诗中哪种生物在夜晚发出鸣叫声?
- A. 狗
- B. 鸟
- C. 虫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荆门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为直接,而《荆门行》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间接表达。
- 《春望》与《荆门行》:杜甫的《春望》表现了战乱中的家国情怀,而王建的《荆门行》则更侧重个人的游子之情与自然美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王建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