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中丞书院新移小竹》
时间: 2025-04-28 21:13: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此地本无竹,远从山寺移。
经年求养法,隔日记浇时。
嫩绿卷新叶,残黄收故枝。
色经寒不动,声与静相宜。
爱护出常数,稀稠看自知。
贫来缘未有,客散独行迟。
白话文翻译
这地方原本没有竹子,是从远处的山寺迁移过来的。
经过多年精心照料,隔天才记录一次浇水的时间。
嫩绿的新叶卷曲着,枯黄的旧枝被收拾起来。
竹子的颜色在寒冷中依然不变,竹子的声音与静谧的环境相得益彰。
爱护竹子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竹子的稀疏与浓密全在于自己的理解。
我身处贫困,缘故是没有竹子,客人散去后我独自走得缓慢。
注释
- 此地: 这里
- 本无竹: 原本没有竹子
- 远从山寺移: 远道从山寺迁移过来
- 经年求养法: 经过多年的精心照顾
- 隔日记浇时: 隔一天记录浇水的时间
- 嫩绿卷新叶: 新长出的嫩绿叶子卷曲着
- 残黄收故枝: 收起枯黄的旧枝
- 色经寒不动: 竹子的颜色在寒冬中依然不变
- 声与静相宜: 竹子的声音与静谧环境相得益彰
- 爱护出常数: 爱护竹子需要有一定的规律
- 稀稠看自知: 竹子的稀疏与浓密全在于自身的理解
- 贫来缘未有: 我身处贫困,缘故是没有竹子
- 客散独行迟: 客人离去后我独自走得缓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约701年-760年),字子安,唐代诗人。出生于山西,年轻时曾入京求仕,后因官职低微而多次辞官,最终隐居于山林。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
《杜中丞书院新移小竹》写于王建晚年,反映了他对竹子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描绘了新移竹子的生长过程,表达了他对竹子的细心照料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新移竹子的生长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开篇提到“此地本无竹”,表明竹子是新移来的,隐含着对环境改造的努力。接着,诗人提到“经年求养法”,显示出他对竹子的悉心呵护,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嫩绿卷新叶,残黄收故枝”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生长与衰败,表现出生命的轮回和自然的规律。后面的“色经寒不动,声与静相宜”则传达出竹子在寒冷中依然保持的生机与韵味,竹子的声音与静谧的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意境。
诗的最后两句“贫来缘未有,客散独行迟”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表达了他在贫困中对竹子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竹子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体现了王建作为一位唐代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地本无竹,远从山寺移。
表达了这片地方原本没有竹子,是从遥远的山寺迁移而来的,暗示着环境的改变。 -
经年求养法,隔日记浇时。
经过多年的照料,记录浇水的时间,表现出细心与耐心。 -
嫩绿卷新叶,残黄收故枝。
新长出的嫩绿叶子卷曲着,枯黄的旧枝被收起来,象征着生命的更替。 -
色经寒不动,声与静相宜。
在寒冷的天气中竹子的颜色依然保持不变,声音与安静环境相得益彰,突显了竹子的韧性与美感。 -
爱护出常数,稀稠看自知。
爱护竹子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稀疏与浓密的竹子全在于自己的理解和把握。 -
贫来缘未有,客散独行迟。
表达了在贫困中对竹子的渴望,客人离去后自己慢慢走,体现了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竹子被用作比喻,象征着诗人的品德与气节。
- 拟人: 竹子像人一样有生命,表现出情感与生机。
- 对仗: 整首诗中有很多对仗的句子,使诗句更加工整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竹子的生长,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体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 象征坚韧、正直,表现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绿色: 代表生命与希望,表达自然的生机。
- 寒: 寒冷的环境象征着困境与挑战。
- 静: 寂静的环境表现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竹子是从哪里移来的?
A. 本地
B. 山寺
C. 河边
D. 田野 -
诗人用什么方式来照顾竹子?
A. 每天浇水
B. 隔日记录浇水时间
C. 不管不顾
D. 只在冬天浇水 -
诗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忧伤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石》:郑板桥
- 《题竹》:陆游
诗词对比
《竹石》: 郑板桥在诗中描绘竹子的坚韧与不屈,表现了其品格与志向,与王建这首诗中对竹子的感情有相似之处,但郑的风格更为激昂。而王建则更为细腻、内敛,展现了对竹子的细致观察与深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王建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