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十亦尝隐庐山白鹿洞)》

时间: 2025-01-11 16:58:46

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

斩新萝径合,依旧竹窗开。

砌水亲看决,池荷手自栽。

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

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

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

意思解释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李十亦尝隐庐山白鹿洞)

原文展示:

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
斩新萝径合,依旧竹窗开。
砌水亲看决,池荷手自栽。
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
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
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

白话文翻译:

我曾住在炉峰下,书房正对着药台山。
新砍的藤萝小径已经合拢,竹窗依旧开着。
石阶上的水流我亲自看着它形成,池塘里的荷花也是我亲手栽种的。
五年才偶尔回到这里,一宿又得离去。
即使不能长久停留,也胜过根本没有来过。
听说你家白鹿洞,那里长满了青苔。

注释:

  • 炉峰:指的是某个山峰的名字。
  • 药台:山名,寓意与药材相关。
  • 斩新:指新砍伐的。
  • 萝径:藤萝的小路。
  • 砌水:指石阶上的水流。
  • 池荷:池塘里的荷花。
  • 白鹿洞:庐山上的一个著名景点,传说与白鹿有关,象征隐逸生活和清雅的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建,字子建,唐代诗人,生平及创作活动相对较少为人知,但其诗歌清新自然,常描绘隐逸生活,具有人文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建在庐山隐居时,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眷恋与对朋友的思念。诗中提到的李十使君,亦曾在庐山隐居,二人有共同的隐逸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深刻感受。在简洁的语言中,王建展现了自己在炉峰下的生活情景,生动地刻画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中提及的“新萝径合”和“竹窗开”,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宁静,表达出对这个地方的依恋。在描写生活的琐碎细节时,诗人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惆怅,虽然他时常只能短暂归来,但这种短暂的相聚依然让他倍感珍惜。最后,提到李十家中的白鹿洞,似乎在暗示着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的期待。本诗整体上融合了自然描写与人情交融,体现了王建的清新风格与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住炉峰下:回忆自己曾住在炉峰下的日子,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2. 书堂对药台:书房面向药台,暗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恬淡。
  3. 斩新萝径合:新砍的藤萝小径已合拢,时间在流逝,环境变迁。
  4. 依旧竹窗开:竹窗依然敞开,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自由。
  5. 砌水亲看决:石阶的水流是自己亲自观察的,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
  6. 池荷手自栽:荷花是自己亲手栽种,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参与。
  7. 五年方暂至:五年才偶尔回到此地,感叹时间的流逝。
  8. 一宿又须回:只住一晚又要离去,表达了离别的无奈。
  9. 纵未长归得:即使不能长久停留,依然感到珍贵。
  10. 犹胜不到来:这样的回归胜过从未到过。
  11. 君家白鹿洞:提到李十的住所,表明对朋友的思念。
  12. 闻道亦生苔:听说白鹿洞长满了青苔,暗示岁月的流逝与隐逸生活的恬淡。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书堂对药台”和“砌水亲看决”,工整对称。
  • 拟人:如“竹窗开”,赋予物品以人的情感。
  • 象征:白鹿洞象征着理想的隐逸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惜。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传达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短暂相聚的感慨,折射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炉峰:象征隐逸之地,代表静谧。
  • 竹窗:象征清新与自然。
  • 池荷:象征生命与生机。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曾住在哪里? a) 药台
    b) 炉峰下
    c) 白鹿洞

  2. 诗中提到的“池荷”是指什么? a) 药材
    b) 荷花
    c) 碧水

  3. 诗人对李十的感情是什么? a) 愤怒
    b) 思念
    c) 忘记

答案:

  1. b) 炉峰下
  2. b) 荷花
  3. b)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建的隐逸风格不同,李白的《庐山谣》则更为奔放,表达了对自然的豪放情怀。王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内心的宁静,而李白则通过壮丽的景色体现了对自由的渴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王建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