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楼》

时间: 2025-02-04 13:37:31

城上新开百尺楼,白云人伴白云留。

山川半倚三吴胜,江汉常吞七泽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云楼 张俞 〔宋代〕 城上新开百尺楼,白云人伴白云留。 山川半倚三吴胜,江汉常吞七泽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城墙上新建了一座高达百尺的楼,楼中的人与白云相伴,长久停留。山川美景半倚着三吴的胜地,江汉之水常常吞吐着七泽的流水。

注释:

字词注释:

  • 百尺楼:形容楼非常高。
  • 白云人: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泛指隐士或高人。
  • 三吴:古代地名,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 七泽:指古代楚国境内的七个湖泊。

典故解析:

  • 三吴胜:指三吴地区的美丽景色,历史上这一带以风景秀丽著称。
  • 七泽流:指楚地的湖泊,历史上楚国以湖泊众多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俞,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隐逸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张俞在游览或隐居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白云楼”为题,通过对高楼、白云、山川、江汉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首句“城上新开百尺楼”,直接点明了诗中的主要场景,高楼耸立,气势非凡。次句“白云人伴白云留”,以白云为伴,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怀。后两句“山川半倚三吴胜,江汉常吞七泽流”,通过对山川江汉的描绘,进一步扩展了诗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城上新开百尺楼”,直接描绘了高楼的壮观景象,百尺楼象征着高远和壮丽。
  • 次句“白云人伴白云留”,以白云为伴,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怀。
  • 后两句“山川半倚三吴胜,江汉常吞七泽流”,通过对山川江汉的描绘,进一步扩展了诗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白云人伴白云留”中的“白云人”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超脱尘世的情怀。
  • 对仗:“山川半倚三吴胜,江汉常吞七泽流”中的“山川”与“江汉”,“半倚”与“常吞”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着纯洁和超脱。
  • 百尺楼:象征着高远和壮丽。
  • 山川:象征着自然的美丽和壮阔。
  • 江汉:象征着自然的流动和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百尺楼”象征着什么? A. 高远和壮丽 B. 纯洁和超脱 C. 自然的美丽和壮阔 D. 自然的流动和变化

  2. 诗中的“白云人”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隐士或高人 C. 朋友 D. 家人

  3. 诗中的“三吴胜”指的是什么? A. 三吴地区的美丽景色 B. 三吴地区的湖泊 C. 三吴地区的山川 D. 三吴地区的城市

  4. 诗中的“七泽流”指的是什么? A. 楚地的湖泊 B. 楚地的山川 C. 楚地的城市 D. 楚地的河流

答案:

  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和自然的美景。

诗词对比:

  • 张俞的《白云楼》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但张俞的诗更侧重于隐逸生活的向往,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俞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张俞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