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广州 张俞 〔宋代〕 越地春生草,春城瞰渺茫。 朔风惊瘴海,雾雨破南荒。 巨舶通蕃国,孤云远帝乡。
白话文翻译: 在越地,春天让草木生长,春天的城市俯瞰着一片茫茫。 北风惊动了充满瘴气的海洋,雾雨打破了南方的荒凉。 巨大的船只通往外国,孤独的云朵远离了帝王的故乡。
注释:
- 越地:指古代越国地区,今浙江一带。
- 春生草:春天草木生长。
- 春城:春天的城市。
- 瞰渺茫:俯瞰着一片茫茫。
- 朔风:北风。
- 瘴海:指充满瘴气的海洋。
- 雾雨:雾和雨。
- 南荒:指南方的荒凉之地。
- 巨舶:巨大的船只。
- 蕃国:外国。
- 孤云:孤独的云朵。
- 帝乡:帝王的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俞,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此诗描绘了广州春天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边疆地区的特殊感受。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游历广州时所作,通过对广州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边疆地区的感慨和对远方帝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广州春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春草生长、城市俯瞰、北风惊海、雾雨破荒等意象,展现了广州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边疆的荒凉感。诗中的“巨舶通蕃国”一句,不仅描绘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繁忙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对远方世界的向往。而“孤云远帝乡”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身处异乡的孤独感。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对边疆地区的深刻认识。
诗词解析:
- 首句“越地春生草”,描绘了春天草木生长的景象,寓意生机勃勃。
- 次句“春城瞰渺茫”,通过俯瞰的视角,展现了城市的广阔和茫茫。
- 第三句“朔风惊瘴海”,用北风惊动瘴气海洋的意象,形容了边疆的恶劣环境。
- 第四句“雾雨破南荒”,雾雨打破了南方的荒凉,增添了一丝生机。
- 第五句“巨舶通蕃国”,描绘了广州作为海上贸易港口的繁忙景象。
- 末句“孤云远帝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身处异乡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朔风惊瘴海”中的“惊”字,比喻北风强烈,惊动了瘴气海洋。
- 拟人:如“孤云远帝乡”中的“孤云”,拟人化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 对仗:如“巨舶通蕃国,孤云远帝乡”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广州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地区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展现了广州作为海上贸易港口的繁忙景象和对远方世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春生草:春天的生机。
- 春城瞰渺茫:城市的广阔和茫茫。
- 朔风惊瘴海:边疆的恶劣环境。
- 雾雨破南荒:南方的荒凉和一丝生机。
- 巨舶通蕃国:海上贸易的繁忙。
- 孤云远帝乡: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越地”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浙江 B. 广东 C. 福建 D. 江苏
- “巨舶通蕃国”中的“蕃国”指的是什么? A. 外国 B. 本地 C. 邻国 D. 内陆
- “孤云远帝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惠州一绝》:同样描绘了广东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 杨万里《临安春雨初霁》:描绘了春天雨后的清新景象。
诗词对比:
- 张俞《广州》与苏轼《惠州一绝》:两者都描绘了广东地区的自然风光,但张俞的诗更多表达了边疆的荒凉感和对故乡的思念,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展现了人文景观和生活的惬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俞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