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令 前题 和竹坡韵》

时间: 2025-02-04 16:09:00

秋尽荒汀荻苇乾。

夕阳翻浪远天寒。

布帆无数,人在暮云边。

舟去益知乡国迥,棹回空有信音还。

高楼望尽,眉锁翠娟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风波令 前题 和竹坡韵
作者: 姚华 〔清代〕

秋尽荒汀荻苇乾。夕阳翻浪远天寒。
布帆无数,人在暮云边。
舟去益知乡国迥,棹回空有信音还。
高楼望尽,眉锁翠娟娟。

白话文翻译

秋天即将结束,荒凉的滩涂上只有干枯的芦苇。夕阳映照,波浪翻滚,远处的天空显得寒冷。
无数的布帆在海上远航,人在暮色与云彩之间。
船只远去,更加感受到家乡的遥远,划桨归来,却只是空留一声问候。
在高楼上望尽天涯,眉头紧锁,心中愁苦如翠色的娟娟。

注释

  • 秋尽:秋季即将结束。
  • 荒汀:荒凉的滩涂。
  • 荻苇乾:干枯的芦苇。
  • 布帆无数:无数的帆船。
  • 人在暮云边:人在暮色和云彩之间。
  • 舟去益知乡国迥:船只离去,更加明白家乡的遥远。
  • 棹回空有信音还:划桨归来,只有声音回响。
  • 高楼望尽,眉锁翠娟娟:在高楼上远望,眉头紧锁,愁苦如翠色。

典故解析

这首词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却表现了作者在秋冬交替时节的思乡情怀,反映了个人的孤独与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华,清代诗人,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往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冬交替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过往时光的感悟,可能源于诗人在旅途中对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定风波令》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而引人入胜。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秋天的荒凉景象,既有自然的景色,也映射了诗人内心的孤独。随着夕阳的映照,波浪的翻滚,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寒意,仿佛自然界的萧瑟与自己内心的愁苦相呼应。接下来,诗人通过“布帆无数”的意象,展现了旅途中的人,却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渺小和孤独。诗中的“舟去益知乡国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随着舟船的远去,家乡的遥远感愈发明显,产生了一种无奈的伤感。结尾处“高楼望尽,眉锁翠娟娟”,不仅描绘了诗人望尽天涯的场景,更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愁苦与思念,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第一句:“秋尽荒汀荻苇乾”,描绘了秋天终结时的荒凉景象,表现出一种凋零与孤寂。
  • 第二句:“夕阳翻浪远天寒”,通过夕阳与波浪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 第三句:“布帆无数,人在暮云边”,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感,尽管有无数的船只,却显得无比孤独。
  • 第四句:“舟去益知乡国迥”,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越远越觉得家乡的遥不可及。
  • 第五句:“棹回空有信音还”,回归的船只只留下空荡荡的回声,表现了归属感的缺失。
  • 第六句:“高楼望尽,眉锁翠娟娟”,结尾处的愁苦与思念令人印象深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独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对比,增强情感。
  • 拟人:夕阳和波浪似乎都在诉说着诗人的情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光阴流逝的感叹,反映了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心灵深处的愁苦,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观察。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凋零、结束。
  • 夕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无奈。
  • 布帆:象征着旅途与探索。
  • 高楼:象征着远望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秋尽”指的是什么季节的结束?

    • A. 春
    • B. 夏
    • C. 秋
    • D. 冬
  2. “舟去益知乡国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思乡
    • C. 失落
    • D. 安宁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姚华的这首词更加强调了旅途中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而李白则通过月光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两者均展现了对故乡的深情,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