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次韵答人见寄》
时间: 2025-01-26 23:41: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风波 次韵答人见寄
作者:刘敏中 〔元代〕
率意讴吟信手书。
山间行坐水边居。
不是幽闲偏自好。
知道。
济时才具本来无。
植柳移花兼种竹。
多故。
此心更看几时除。
说着庙堂谁办得。
曾忆。
只宜公等不宜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随意吟唱,毫不拘束。
我在山间行走,坐在水边安居。
这并不是因为我喜欢幽闲的生活。
我知道,
真正能济世的才华本没有。
种植柳树、移植花草再加上种竹子。
多年来的烦恼,
我心中何时才能消除?
说到庙堂之事,谁能来处理呢?
我曾经记得,
只适合你们这些人,而不适合我。
注释:
- 率意:随意,心中所想。
- 讴吟:吟唱,歌唱。
- 幽闲:指清静、悠闲的状态。
- 济时才具:指能帮助社会的才能。
- 植柳移花兼种竹:字面意思是栽种柳树、迁移花草和种竹子,隐喻生活的多样性。
- 庙堂:指朝廷或政府。
- 公等:指别人,这里可能指那些有能力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敏中,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定风波 次韵答人见寄》创作于元代,反映了作者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思考。诗中表达了对幽闲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冷静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开篇的“率意讴吟信手书”,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创作的向往,随意的吟唱似乎是对生活的一种解脱。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山水之间的闲适生活,山水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但诗人却以“不是幽闲偏自好”来反衬内心的复杂,表达出他对幽闲生活的矛盾心理。
诗中“济时才具本来无”一语,直指社会现状,反映了诗人对才能与责任的深刻思考。诗人意识到,真正能够改变时局的人才并不多,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与感叹。后面的“植柳移花兼种竹”则是诗人自我安慰的方式,虽然生活琐碎,但仍然可以找到乐趣。
结尾部分,通过对“庙堂”的提及,诗人再次让人感受到现实的沉重与复杂,“只宜公等不宜予”表明了诗人对自身责任的自省,他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参与庙堂之事,这种超然的态度也让人反思自身的角色与定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率意讴吟信手书:表示诗人随意地歌唱,表现了自由和洒脱。
- 山间行坐水边居:描绘了诗人悠闲的生活场景,山水相依。
- 不是幽闲偏自好: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思考,并非单纯的享乐。
- 知道。济时才具本来无:意识到社会的复杂与无奈。
- 植柳移花兼种竹:虽然生活琐碎,但仍有乐趣。
- 此心更看几时除:心中烦恼,何时能消除。
- 说着庙堂谁办得:对社会责任的无奈与思考。
- 曾忆。只宜公等不宜予:自我反省,适合他人的生活,并不适合自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植柳移花”,“行坐水边”对仗工整。
- 隐喻:山水象征宁静生活,庙堂象征社会责任。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社会责任的自省,表达了一种宁静与无奈并存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水:象征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柳花竹:代表生活的多姿多彩与自然的美好。
- 庙堂:隐喻权力与责任,反映社会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幽闲生活的态度是: A. 完全享受
B. 矛盾
C. 不在乎 -
“济时才具本来无”中“济时”指的是: A. 帮助他人
B. 改变社会
C. 生活富裕 -
诗人认为庙堂之事: A. 适合自己
B. 适合他人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苏轼的《定风波》
诗词对比:
王维和苏轼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哲理,王维的诗更显静谧,而苏轼则更具生活气息和政治关怀。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意象与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