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其三》

时间: 2025-01-27 04:05:42

弦上谁论恨浅深。

曲中珍重意千金。

早是工愁天付与。

休诉。

华年锦瑟太侵寻。

蜡炬有心辉画阁。

麝熏无力袅瑶簪。

毕竟误人缘底事。

须记。

屏山画里亦遥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定风波 其三
作者: 赵尊岳 〔近代〕
弦上谁论恨浅深。曲中珍重意千金。早是工愁天付与。休诉。华年锦瑟太侵寻。蜡炬有心辉画阁。麝熏无力袅瑶簪。毕竟误人缘底事。须记。屏山画里亦遥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感情的深刻思考。谁能在琴弦上谈论情感的深浅?在乐曲中,珍重的情意如同千金般宝贵。早已将忧愁的重担交给了命运,不必再诉说。华丽的年华和美好的琴瑟只是徒然去追寻。蜡烛虽有心,却只能微弱地照亮画阁;麝香虽香,却无力托起华美的簪子。归根结底,这些都只是误导人的缘故,应该牢记,屏山画中的意境也许遥不可及。

注释

  • 恨浅深:指情感的深浅。
  • 珍重意千金:指珍贵的情感如同千金。
  • 工愁:指工艺上的忧愁,或感情上的忧伤。
  • 华年锦瑟:指华丽的年华与琴瑟,象征美好时光。
  • 蜡炬:蜡烛,这里指代微弱的光亮。
  • 麝熏:麝香,这里指代香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尊岳(1860-1919),字石山,号月华,晚号秋水,近现代诗人,以词作闻名,其词风清新脱俗,擅长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定风波 其三》创作于作者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刻体验之中,反映了他对人生苦短、感情脆弱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琴曲和蜡烛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人生中的情感与命运之间的微妙关系。诗的开头问道“弦上谁论恨浅深”,表达了对情感深浅的无奈思考,接着用“曲中珍重意千金”强调情感的珍贵。接下来,诗人感叹自己早已把忧愁交给了命运,不再诉说,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放下的态度。

“华年锦瑟太侵寻”一句,暗示人们在繁华的年华中追求美好,却常常是徒劳。蜡烛和麝香的意象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情感脆弱的感慨。最后,诗人用“屏山画里亦遥岑”表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深刻理解,仿佛在提醒读者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哲理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弦上谁论恨浅深:谁能在琴弦上细谈情感的深浅。
  2. 曲中珍重意千金:在音乐中,珍贵的情感如同千金。
  3. 早是工愁天付与:早已将忧愁交给上天。
  4. 休诉:不必再诉说这些忧愁。
  5. 华年锦瑟太侵寻:华丽的年华与琴瑟只是徒劳追寻。
  6. 蜡炬有心辉画阁:蜡烛虽有心,却只能微弱照亮画阁。
  7. 麝熏无力袅瑶簪:麝香虽香,却无力托起华美的簪子。
  8. 毕竟误人缘底事:归根结底,这些都是误导人的缘故。
  9. 须记:应该牢记。
  10. 屏山画里亦遥岑:屏山画中的意境也许遥不可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比作琴曲中的珍重意。
  • 拟人:蜡烛和麝香被赋予了情感特征,表达情感的无奈。
  • 对仗:如“蜡炬有心辉画阁,麝熏无力袅瑶簪”,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情感的思考,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脆弱,强调珍惜眼前的美好,同时也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弦:象征情感的深浅。
  • 曲中:象征音乐中的珍贵情感。
  • 蜡炬:象征微弱的生命和情感。
  • 麝熏:象征美好但无力的事物。
  • 屏山画:象征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弦上谁论恨浅深”中的“恨”指的是: A. 仇恨
    B. 情感
    C. 忧愁
    D. 想念

  2. “华年锦瑟太侵寻”中的“锦瑟”象征: A. 生命
    B. 音乐
    C. 美好时光
    D. 记忆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爱情的赞美
    B. 人生的无常与脆弱
    C. 追求理想
    D. 友情的珍贵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赵尊岳的《定风波 其三》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情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命运的无常,后者则更注重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
  • 《赵尊岳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