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柳州作》
时间: 2025-04-27 14:58: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柳州作
作者: 张掞 〔明代〕
风露凄凄变物华,
忽惊九日在天涯。
几人对菊能酬节,
何处寻山可命车。
白发无颜将薏苡,
青山有泪听琵琶。
一杯回首孤城暮,
水阔云深去国赊。
白话文翻译:
风露凄凉,万物的色彩都变得黯淡,
忽然发现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已在天涯。
能与菊花共酬重阳节的又有几人?
何处可以找到山间的车马?
白发苍苍,无颜再吃薏苡,
青山也流泪,仿佛在倾听琵琶的悲鸣。
举杯回首,看着孤城在黄昏中渐行渐远,
水阔云深,归国的路途变得漫长。
注释:
- 风露凄凄:形容风和露水带来的寒冷、凄凉的气息。
-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古时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 菊:菊花,象征着长寿与重阳节的庆祝。
- 薏苡:一种植物,古时常用于煮粥,象征着生活的艰辛。
- 琵琶:一种传统乐器,这里借指音乐,暗示悲伤。
- 孤城:指诗人所处的城市,象征孤独与离别。
- 水阔云深:意指水面辽阔,云层深远,形象地描绘了离乡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掞(约公元1550-1625年),明代诗人,字子文,号澹庵,广西柳州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作品多描写山水及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在外地游历,思乡情切,借重阳节的习俗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重阳节本是庆祝的日子,但诗人所处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孤独与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诗歌鉴赏:
《九日柳州作》通过描绘重阳节的场景,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开篇描写风露凄凉,营造出一种萧条的气氛,暗示外界的变化与内心的感受。接着诗人自问能与谁一同庆祝重阳节,表现出孤独的心境。接下来的两句提到白发与青山,前者象征着诗人已近老年,后者则通过“听琵琶”的意象,表现出对往昔的追忆与对人生苦短的感叹。最后两句描绘归国的漫长旅途,水阔云深,带给人一种无尽的思乡情绪。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对节日的怀念、对人生的反思,以及对故乡的渴望。其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体现了明代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露凄凄变物华:风和露水带来的寒意使万物失去生机,预示着季节的变迁。
- 忽惊九日在天涯:突然意识到重阳节已来临,身处他乡感到时光的流逝。
- 几人对菊能酬节:自问能与多少人共同庆祝,表现出孤独感。
- 何处寻山可命车:无处可寻的车马,暗示寻找归路的无望。
- 白发无颜将薏苡:老去的诗人感到无颜再享受生活的安逸。
- 青山有泪听琵琶:青山似乎也在悲伤,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共鸣。
- 一杯回首孤城暮:举杯回望,夕阳下的孤城显得格外凄凉。
- 水阔云深去国赊:归国的路途遥远,水天相接,象征着离别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山有泪”,将自然界与人的情感结合,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拟人:青山似乎在哭泣,赋予自然以情感,深化了诗意。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重阳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孤独的深刻反思,体现出一种悲凉而又深邃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露:象征着秋天的凄凉与时光的流逝。
- 菊:象征着重阳节的传统和生命的延续。
- 白发:象征老去与无奈。
- 青山:象征永恒与人间的悲欢离合。
- 琵琶: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
“水阔云深去国赊”中的“去国”指的是什么? A. 离开家乡
B. 离开朋友
C. 离开工作
D. 离开故土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孤独的情感?
答案:
- B. 重阳节
- A. 离开家乡
- 白发、孤城、青山、琵琶等意象都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和张掞的《九日柳州作》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兄弟情深,而张掞则突出个人的孤独感和对节日的叹息。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与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