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伊洛道中》

时间: 2025-01-26 07:02:53

万里修邻好,毡裘不乱群。

边锋方两解,春事已平分。

发轫鸡三唱,挥毫酒半醺。

问途殊未已,返顾羡归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修邻好,毡裘不乱群。
边锋方两解,春事已平分。
发轫鸡三唱,挥毫酒半醺。
问途殊未已,返顾羡归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远行的心情,虽然与邻里关系良好,生活安宁(“万里修邻好,毡裘不乱群”),但在边疆的战事刚刚平息,春天的气息也已渐渐分开(“边锋方两解,春事已平分”)。早晨的鸡鸣声唤醒了他,酒意正浓(“发轫鸡三唱,挥毫酒半醺”),但他对前路仍旧感到未知,回头望去,羡慕那悠闲归云的生活(“问途殊未已,返顾羡归云”)。

注释:

  • 修邻好:修建邻里关系,形容和睦相处。
  • 毡裘:指一种用毛毡制成的外衣,这里比喻生活的安逸。
  • 边锋:指边境的战事,边锋方两解,意即刚刚平息。
  • 发轫:起航的意思,此处指诗人准备出发。
  • 鸡三唱:形容清晨的鸡鸣声三次。
  • 挥毫:写字、作诗。
  • 酒半醺:指酒意微醺。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可参考宋代的诗人多以边塞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动荡之间的矛盾。春天常常被视为希望与新生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字幼安,号莲川,宋代诗人,所作诗多表现对社会时事的关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游历途中,可能在边疆地带,受当时社会动荡及个人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归乡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次韵伊洛道中》是一首充满诗人游历思考的作品,诗中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万里行旅中的心境,开头两句描绘出一种和睦安宁的邻里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随着“边锋方两解”,诗人将现实的战事与个人的生活状态相结合,暗示了社会的动荡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接下来的“发轫鸡三唱”,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清晨起航的情景,传达出一种对新旅程的期待。挥毫作诗的动作,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创作热情和酒意之间的微妙关系,表现出一种醉中作诗的洒脱。然而,“问途殊未已,返顾羡归云”一句,诗人又流露出对归乡生活的羡慕和对未来旅途的不确定,整个诗篇在安宁与动荡、期待与迷茫之间流转,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修邻好:描绘了远行者心中对和睦相处的美好向往。
  • 毡裘不乱群:强调生活的安逸,甚至在旅行中也不失去与他人的联系。
  • 边锋方两解:暗示边疆战事刚刚平息,反映出社会动荡的背景。
  • 春事已平分:春天的气息已经到来,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 发轫鸡三唱:诗人准备启程,清晨的鸡鸣声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 挥毫酒半醺:诗人在享受创作的同时,也感受到酒意带来的轻松。
  • 问途殊未已,返顾羡归云:表达了对未知旅途的探询与对归家生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毡裘不乱群”,用衣物暗喻生活的安宁。
  • 对仗:诗中多处用到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归乡生活的向往与对未来的迷惘。诗人在旅途上时而感到安逸,时而感到无奈,最终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切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人际关系的和谐。
  • 毡裘:象征安宁、舒适的生活状态。
  • 边锋:象征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 鸡鸣:象征新的一天的开始,充满希望。
  • 归云:象征归乡的理想和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万里修邻好”中的“修邻”指的是: A. 争吵 B. 和睦相处 C. 远行 D. 交友

  2. “边锋方两解”意指: A. 春天来了 B. 战事刚刚平息 C. 生活安逸 D. 归乡的希望

  3. 诗中“发轫鸡三唱”表现了什么? A. 夜晚 B. 清晨 C. 归家 D. 战斗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洪适的《次韵伊洛道中》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旅途中的心情,但洪适更注重对生活安逸的向往与社会动荡的对比,而王之涣则通过高远的意象表达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两者在意境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洪适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